伊门道夫:最后的毛主义艺术大师
[ 2007-06-15 15:06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5月28日上午,德国著名画家、雕塑家约尔格·伊门道夫(Joerg Immendorff)因病去世,享年61岁。他以新表现主义享誉世界,用德国汉学家阿克曼(Michael Kahn-Ackermann)的话说:“现在世界上几乎每个当代艺术博物馆,都藏有他的画。”

伊门道夫出生于1945年6月,欧洲战场上的二战刚刚结束,不幸和贫困遍及每个家庭,东西分裂更是给德国社会带来长期的痛苦。成长于这样的时世,无怪乎政治成为他绘画中的重要元素。在他的代表作——1978年开始创作的《德国咖啡屋》(Cafe Deutschland)系列中,伊门道夫大胆地运用独特的色彩、极端的象征以及分割的画面,昭示对德国分裂的批评态度,并提前十二年预见到“柏林墙一定会倒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出现了大批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追随者,年轻气盛的伊门道夫亦在其中。在这些学生看来,当时的美国正是腐朽资本主义的代表,他们希望欧洲在政治上走出二战后美国的控制。学生们对苏联印象不佳,转而关注中国。1968年,欧洲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五月学生运动,成为这一思潮的引爆点。

自称“毛泽东思想的坚定信奉者”的伊门道夫,有几间房子专门存放毛泽东纪念品,足有几万件,仅《毛泽东选集》就有20多个版本。他称自己至少通读过两遍“毛选”,还在自己的左臂上刺了一个“毛”字。

毛泽东成了他的救主——此前,伊门道夫曾经试图放弃绘画以抵制资本主义美学,在找到毛泽东思想的信仰后,他感到自己的创作理想找到了方向,重新回到绘画上。他曾表示,自己一生最难忘的日子是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的那一天。当他通过各种渠道确认这一噩耗的准确性后,悲痛欲绝地流下了眼泪。第二天,他忍住悲痛,在就读的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组织了一个悼念仪式。

这情结所促,伊门道夫多次来中国开展览,1993年首次来中国开展览时,一下飞机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去毛泽东纪念堂。

由于作品中强烈的政治倾向,伊门道夫曾被冠以“政治卡通大师”、“社会现实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名头。但在熟人眼中,他更是个平易近人、关心底层疾苦的艺术家。在德国街头常见流浪汉向路人推销报纸,收取象征性的零钱维生。虽然这样的收入仅可糊口,但如果不是做这种交换,大部分人可能不会给他们钱。而这家报纸的幕后老板正是伊门道夫。他靠个人之力养着这家报纸,印刷出版,至少维持了二十年。

2003年,伊门道夫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却是因为一次负面事件。在当年8月的一次大规模搜捕行动中,德国警方在一家宾馆里拘留了伊门道夫和当时在场的9名妓女,随后对他的房间进行搜查,找出重21.6克的可卡因,这个重量超过了个人消费的法律标准。

法院判了伊门道夫11个月的监禁,缓期执行。11个月,这非常重要,若是12个月,他会失去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教授职位,这对于他的一生是有意义的,代表着盖棺定论的不同。在这一点上,德国社会对这位艺术家表现出很大的宽容。

风波渐渐过去,但他的病情却慢慢加重了。自1998年起,他患上了罕见的侧索神经萎缩症。去年,他只能被推着坐在轮椅上活动,完全丧失了创作能力。伊门道夫本人非常信任中医,曾在德国找著名的中医治疗,也曾专门来中国看病,但病情依然无法得到控制,终于在今年长逝病榻。

生前,伊门道夫曾被西方艺术界普遍誉为“活着的大师”。如今,最后一个毛主义艺术大师也成为历史陈迹了。

(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立场)

(文/灵子 编辑:陈凡)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