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作为大学校长,郭贵春的坦率让人一睹难忘。记者问:“你在学校受欢迎吗?”“那当然!不时会有学生推开校长办公室说,‘郭校长,我很佩服您,想和您谈15分钟,行吗?’”走在校园里遇上学生,他们也能聊上一路。
郭贵春对学生的亲和力源于自身的性格,也源于多年海外游历的熏陶。除了在英国求学的3年,他几乎每年都会到世界一些知名学府做访问学者,那些世界一流大学的治学理念和校园文化,渗入到郭贵春管理山西大学的方方面面:“一个校长的风格会影响整个大学的风格,我的风格就是激情加理性。”
没有打不赢的架
家庭环境的影响在郭贵春的性格中留下了明显的印记。郭贵春的父亲十多岁参军,从太行山一直南下到福建,在那里遇见了郭贵春的母亲。母亲博览诗书,温婉细腻。郭贵春儿时生病,母亲便捧着一部《红楼梦》伏在床边读给他听。父亲回家一看不高兴了:“你怎么总在床上躺着啊,赶紧下来走走。”在郭贵春记忆里,父亲让他感受到的更多是责任和使命。
郭贵春个头小,但向来不害怕和高大的男生交火。他的信念是:“只要玩了命,就一定能赢。”那时候,郭贵春上学前都先准备好一块砖头,用报纸包了放进书包,抡起来威力倍增。回想起当年,郭贵春有些得意:“哪像现在的孩子,连打架都不会。”
除了打架,郭贵春少年生活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偷书”。“文革”正进行得轰轰烈烈,图书馆都被查封了。郭贵春和伙伴们发现图书馆屋顶的天窗还开着,一帮野小子用绳子从天窗爬进去,偷书出来看。“也没什么可选择的,偷出什么看什么,古今中外的历史名著,我几乎都是在那个时期看的。”因为那时的孩子没人管,所有的游戏规则都靠自己来制定。郭贵春说,从这个时期走出来的人,创造力和求知欲往往都是惊人的。
很多年后郭贵春才意识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他一生中发挥了何等重要的影响力。
“我们不是剑桥,必须花钱”
1966年“文革”开始时,郭贵春14岁。走在一群革命红小将当中,挥拳头,喊口号,觉得刺激。抄家,看到什么随便拿;大串联,口袋里没有一分钱就能吃遍全国。最震撼这些年轻人的是,似乎一夜之间,整个世界都颠倒了:“昨天在讲台上循循善诱的老师,让自己唯唯诺诺的人,现在却可以随意折磨他。在一个没有理性的环境里,人的尊严就可以这样的颠倒践踏。”
如今,郭贵春站在一个教育者的位置上,反思浸染自己的这段历史,他更多地会想:面对成千上万和自己当年一样年轻的面孔,一所大学,应该如何让学生懂得真正的人生价值?如何告诉他们去承担社会所赋予的责任?
当下,莘莘学子们一路摸爬滚打地撞开大学校门,最现实的需求就是,这一纸文凭四年之后如何换取一份体面而报酬优厚的工作,回报家庭多年在教育上的投资?郭贵春非常明白,他那些对大学教育仿佛大而化之的思考,要落实在最实际之处——给学生们提供良好的教育质量。
山西大学有一条硬性规定:所有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必须拿出一定课时给本科生上课,让学生一进校园就能跟从最优秀的老师学习。山西大学还不惜重金,从世界各地的著名学府邀请一流学者来演讲或者担任客座教授。2006年,一位知名学者公开指责北京大学邀请外国学者担任教授只是为了撑门面,是浪费资金。郭贵春不以为然:“我们必须花钱。剑桥大学邀请学者演讲很少给报酬,你能到剑桥的殿堂来讲课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荣耀,我还给你什么报酬啊。但我们不是剑桥,那么多孩子坐在山西的教室就可以像在剑桥一样聆听大师级的演讲,这笔钱花得很值。”
郭贵春本人就是国际教育的受益者,他希望山西大学的学生也能和他一样有机会去进行同样的知识积累,拓宽思想广度。他认为做得对,就要不偏不倚地执行下去:“我有这个自信。”
郭贵春的自信力在各方面都有体现。其他高校来山西大学挖优秀教师,他从不阻拦:“拦着没意义,关键是他们不会走,因为山西大学能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在山大,只要做得好,教师拿到的津贴就比北大、清华多好几倍,学术环境也国际化,人才没有理由从这里走掉。”
山西大学的发展有目共睹。2002年,在全国两千余所高校中排名95名;2007年,跃居53名。
做最好的自己
郭贵春似乎没有叫板国内一流学府的想法。像山西大学这样的地方学府在中国高校中占了绝大多数,地方院校的职责并不是去拼抢高端人才,他们更善于为社会培养多层次的人才,“而我们就要做这样的领军人物。”
毕业生的竞争力,就是大学的竞争力。郭贵春希望山西大学的名号更响亮些,毕业生找工作时报出山大的名字,腰板都能挺得直直的。他并不排斥运用各种宣传手段来让山西大学的招牌更吸引眼球:“2002年,我们百年校庆时,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给我们发来了贺信,这是安南给唯一一所中国大学的校庆发贺信。”拿到安南的贺信,是郭贵春颇感自豪的一次公关运作。
2001年底,郭贵春在筹备山西大学校庆的间隙,给安南写了一封信,请求他支持山西大学的校庆盛典,这封信郭贵春托中国在联合国工作的山大毕业生交给了安南。安南读完来信,派人查阅了山西大学的资料,发现山西大学是中国最早在联合国注册的高等学府之一。他就此给郭贵春回了邮件,并在山西大学校庆前夕发来贺词,感谢山西大学100年来的耕耘,为年轻人传道授业。这封信被镌刻在山西大学的校园里,成为学生们引以为豪的大事件。
除了履行校长职务,郭贵春还在哲学系带研究生,虽然山西大学不是顶尖学府,但他主持的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在国内排名第一。”郭贵春把自己的博士生都送到剑桥、牛津去做论文,从学术思想和研究习惯上形成统一的风格,打造出一个整体学派,“这样才有力量去引领学术界的其他人。”郭贵春还善于运用一切方式使自身处于优势,就像儿时打架往书包里装砖头一样。
假如不能上北大清华
每年临近毕业,大学生就业难都要被人们感慨一番。这种就业压力又往往和大学扩招、高等教育水准降低等联系在一起。在郭贵春看来,这统统是外行话:“实际上我们国家的教育水准一直在逐步提高,无论是硬件还是教学内容。学生们不仅课时增加,授课的信息量也非常大。为什么还觉得我们的教育在退步呢?因为大家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太高,希望大学毕业马上就能找到好的工作,就赚大笔的钱,这种心态是不正常的。”
郭贵春常常拿自己在国外的见闻跟学生们举例子。在澳大利亚街头,一位开出租车的司机拥有博士文凭,只因他毕业后一时找不到中意的工作,索性一边开出租一边找工作,既没耽误时间,也能挣钱维持生计。没有人对此大惊小怪,这就是国民心态的不同。现在中国的学生和家长还没有适应就业形势的变革:“我希望孩子和家长都能明白,经历比读书更重要,就业不是一蹴而就的,就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通过一个个工作慢慢积累,逼近自己的理想。”
郭贵春对大学教育的看法很实在:不可能每个人都是清华、北大毕业生,如果你从普通院校毕业,那么想办法在工作中比别人优秀一些吧。他对自己的毕业生充满信心:“如果他想成为更高端的人才,我们可以帮他到一流学府深造;如果他想立即工作,大学四年,山西大学已经教会了他如何当个好员工。”
郭贵春,山西大学校长。山西省第一个文科博士点首席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曾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归国留学人员”。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编辑:夏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