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的“电影法官”
[ 2007-06-14 16:06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宽大的西装,瘦削的身材,幽默的谈吐,当戛纳电影节主席吉尔·雅各布出现在戛纳60年华诞庆典上,各国电影工作者都投以敬仰的目光;他出现的地方,总洋溢着轻松的气氛,同时又不失专业的态度。在众人眼里,他已经成了一部传奇。

这位拥有典型犹太人姓氏的法国老头,今年76岁,执掌戛纳国际电影节近30年。戛纳电影节风格和特色的形成,无疑有他鲜明的个人印记。如果把戛纳国际电影节比作世界电影的“审判法庭”,那么雅各布就是“主审法官”。

5月25日,在戛纳为各国记者安排的招待酒会上,雅各布终于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退休?我从没想过”

面对这位把半生时间都献给戛纳电影节的老人,记者很好奇,“您每年都筹办这种大规模的盛典,压力很大吧?”雅各布爽朗地一笑:“我拒绝任何压力。即使有人给我施压,我也不会去想,更不会低头!”工作就是雅各布的生命,“退休?我根本从来就没有想过!” 只要活着,他就会一直为电影奋斗下去。

戛纳60周年生日,雅各布一直在冥思苦想,希望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方式来纪念。他决定邀请当今国际最顶级的35位电影大师,集体创作一部影片——《每人一部电影》。每位导演都独立执导,彼此没有交流与沟通,用3分钟时间各讲一段故事,主题只有一个:电影院。在5月20日的首映式现场,这部复调式的短片合辑给观众们带来异样的观感:有的令观众落泪,有的让他们大笑,有的则令他们陷入思考。在这部合辑中,雅各布特别邀请了陈凯歌、张艺谋、王家卫、侯孝贤和蔡明亮等中国著名导演。他不无骄傲地说,“不少中国电影人都是我的好朋友,包括你们年轻的演员章子怡。”

谈到中国电影,雅各布神情振奋,他说近年来中国电影的腾飞让世界震惊。

“我在第一次看中国电影时,就被它深深地触动了。那是一部1939年拍摄的黑白影片,虽然忘记了名字,但里面反映战争中饱尝苦难的孩子们的画面,至今难忘。”在雅各布看来,那部70年前的中国电影早期作品,已经具有世界水平的大师手笔。“今天优秀的中国电影保持了在体察社会深层困苦上的细腻眼光和表现手法,我感到很欣慰。”他特别提到近年来一直默默坚持纪录片创作的导演王兵,言语中对其不计功利的创作态度和敏锐的观察眼光倍加推崇。雅各布认为,中国电影人创作的空间还很大,中国电影将会带给世界、带给戛纳更多的惊奇。

为看电影放弃工厂

虽然已身为电影节主席,但雅各布却从未忘记自己“电影评论记者”的老本行。在戛纳的招待酒会上,雅各布亲自把一枚枚荣誉奖章授予那些数十年来坚持报道电影节的记者们。这位电影节长老亲切地把记者称作“同行”,他的言辞感染了全场来宾。看着被聚光灯包围的雅各布,你很难想象,他曾经为是否选择戛纳而举棋不定。

雅各布出生在一个法国犹太人家庭,父亲是工厂主,家底殷实。当雅各布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他梦想有朝一日成为一名法官。“做法官,就能够在善与恶、对与错中寻找一种平衡。同样,电影节的选择标准也意味着在好电影与不那么好的电影中寻找平衡。”

从孩童时代雅各布就爱上了电影。1930年,当普通孩子还看着《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时,小雅各布对电影的记忆已经是法国间谍片。原因是他的保姆经常带他去看间谍片,这样她就可以与士兵男友幽会。雅各布回忆,“这是我第一次领略电影的魅力。”

1959年,由于父亲的遗志,时年29岁的雅各布不得不放弃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研究文学和哲学的计划,继承了家族小厂。当年的雅各布是个不怎么称职的企业主。每天看电影是他雷打不动的主要业务,有时为了看一部电影,他宁愿错过一些订单。“我的工厂位于巴黎北部的郊外,为了看电影我必须在每天下午5点半前通过巴黎大桥,因为在这之后交通就非常拥堵。所以,即使电话那头有一笔很大的订单,5点28分,我也会毫不迟疑地把电话放下。”

“不务正业”的雅各布没有坚持多久,便转行从事电影批评职业。1964年,他作为法国《快报》的影评人,第一次出现在戛纳电影节,并发表第一部著作《现代电影史》。不过,直到1975年,雅各布与人合作并主持法国电视3台的“面具与羽毛”节目,他才渐渐为人所知。

随着雅各布在圈里名气日盛,越来越多的机会找上门。当时,有两个非常好的位置摆在他面前:一个是日报的艺术编辑,另一个是罗伯特·布雷——当时的戛纳电影节主席邀请他担任助手。雅各布举棋不定,甚至想选择做文艺编辑,但一位挚友告诉他,“巴黎有15名艺术编辑,但是戛纳电影节可是唯一的!”

选择戛纳 崭露头角

雅各布选择了戛纳。当年,戛纳还只是个从旧渔港发展起来的地中海岸小城,电影节的规模和影响力远不能和今天相比。出身新闻评论界的雅各布深知媒体的力量。他在选片、宣传等策略上作了一系列改变,以对艺术的注重和对新人的鼓励,把创作者对电影的激情燃烧起来,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电影节是个奇怪的地方,人们在这里展示那些不知道能不能公映的影片,给那些不知道会不会出现的人看。”雅各布风趣地形容,“不过对于戛纳,最不可思议的是这种沸腾气氛所产生的结果——让人想看电影,想做电影,想爱电影。”

他把工作重点放在发现世界级优秀导演上。希腊的安哲罗普洛斯,美国的科恩兄弟,中国台湾的侯孝贤,伊朗的阿巴斯等人都曾受惠于雅各布的伯乐之才。在他的努力下,整个戛纳电影节都洋溢着浓郁的艺术与个性氛围。不少参加过各种国际电影节的业内人士比较后认为,戛纳电影节是对创作限制最小的。

在法国南部度过童年的雅各布,认为“戛纳提供了一种工作状态与度假气氛之间的平衡,把商业和艺术结合起来。”他常诙谐地打趣:“戛纳是一个可以在海滩上与客户吃饭的城市,这样的地方世界上可没有几个。”他与戛纳市政府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一方面,电影节不仅在后勤方面得到支持,而且还能拿到高达3500万法郎的国家津贴资金。另一方面,电影节每年的参加者和各种会议、庆典活动刺激了戛纳整个地区的经济。据统计,戛纳市旅游和休闲业20%的年销售额、戛纳各大酒店四分之一的年度净利润都是在电影节期间实现的。

随着戛纳受追捧的程度越来越高,一进5月,数以万计的人从世界各地涌来,雅各布最大的担心也出现了。“这个昔日的小城是否能一直支撑电影节如此快速壮大?”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电影节真正与戛纳融为一体,他希望让所有的戛纳居民也能加入到这一盛事中,而不会有城市被活动吞没的感觉。

“平衡大师”的团队

从第53届电影节后,雅各布被董事会选任电影节主席一职。目前整个戛纳电影节的幕后团队大都是法国人主导(只有一人来自西班牙)。这30多名成员大多来自行业组织、政府和地方代表,法国文化部长也在其中。

从这次电影节评审团人选的组成,就可以看出雅各布及其团队的风格和旨趣。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穆克也成为评委会成员。他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在中国十分畅销,但此前他的创作生涯与电影毫无关联。“评审团要更多地突出艺术家、导演、作家、剧作家和演员,要反映不同国别、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的观点,其复杂性好比炼丹术一般。”

“如果说戛纳电影节还做成了什么事情,那就是——平衡。说得直白一些,既要有葡萄牙的曼努埃尔·德·奥里维拉,又要有美国的麦当娜。需要引起评论界的关注,又不能放跑广大电影观众。要把完整的扇子面打开,保持电影节有头脑的形象,同时又不让人望而生厌。” 雅各布一语道破。

当然,平衡并不是无主见的“和稀泥”,恰恰需要强势、果断与机敏。据说,电影节董事会每次会议都不会超过1小时。雅各布是控制会议节奏的高手,能够使会议快速解决问题。又由于其他成员来自各个利益不同的组织,他们之间很难达成“一致反抗”,所以也有人称其为“独裁”。

去年底,董事会又一次和76岁的雅各布续约,这意味着他将继续“独裁”到2009年。有人说,戛纳在60年历史中其实只有3位实际意义上的主席,这要么说明戛纳特别保守,要么说明它极其稳固。对此,雅各布不做评价,“戛纳就像是一种天主教仪式,爬楼梯一样不断地上升,直抵天堂。当你到达最高处,呵呵,上帝就等在那里欢迎你!”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编辑:夏亚)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