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有分析认为,布莱尔之所以不得不提前交出首相大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嗜好家族式集团统治,袒护亲信,“独裁意识”严重。
1983年,布莱尔当选工党的国会议员时,年仅30岁,可谓风华正茂。年轻气盛、能言善辩的他,很快得到工党领导人金诺克的青睐,一路平步青云。当选下院议员仅17个月,他就从后排议员晋升为前排议员;1984年,出任财政副发言人;1987年任贸工副发言人;1988年入影子内阁……直至1994年成为工党领袖。其“工党神童”之名就此形成。
但是,“神童”一当上首相,就开始犯起了糊涂——全速组建起小集团。
1997年5月,布莱尔“明星”般步入唐宁街10号,成为近200年来英国最年轻的首相。当时,他的身边聚集了一群充满活力、具有现代思想的年轻社会精英。这些“宠臣”,迅速形成了以布莱尔为核心的小圈子。
布莱尔上台不久,就有人说,英国政坛正在形成一个以他为首的“新阶层”;英国媒体则干脆称之为“托尼的裙带帮”。2000年,英国《泰晤士报》发表题为《裙带关系是对民主的威胁》的文章。文章说,由律师、演艺界明星、传媒大王和企业家组成的新权势集团,几乎主宰了英国政治、公共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也有媒体透露,布莱尔与其政策顾问和形象策划师关系过于密切,对他们言听计从,因此忽视了内阁成员的意见和与他们的沟通。
2000年7月,《卫报》勾画出了以布莱尔为中心的三个圈子:第一圈包括财政大臣布朗、当时的北爱事务大臣曼德尔森、私人助手安吉·亨特等人;第二圈包括副首相普雷斯科特、当时的教育和就业大臣布伦基特等人;第三圈包括上议院议长欧文勋爵、民调分析主管古尔德、唐宁街顾问莎利·摩根等人。
“聪明”的布莱尔在打造小集团的时候没有想到,一旦这个团队出了问题,或者团队内部的“战友”向他发难,他还能依靠谁?
布莱尔也没有弄明白,袒护亲信会给他造成怎样的伤害。
彼得·曼德尔森是布莱尔最信任的好友。他与布莱尔同岁,是布莱尔1996年1月-1997年5月参加竞选时的得力助手。布莱尔进入唐宁街后,立即任命曼德尔森为贸易和工业大臣。任职仅半年,曼德尔森便因购房借款问题而被迫辞职。但是,布莱尔时时记着这位好友,1999年10月再次“请”他出山,任命其为主管北爱尔兰事务的大臣。3个月后,曼德尔森又被指控帮助印度一名亿万富翁申请英国护照,再次被迫辞职。但4年后,布莱尔不顾众多非议,又任命曼德尔森出任欧盟贸易委员。他这种任人唯亲、袒护亲信的做派,受到了英国民众的强烈质疑。
“独裁”意识膨胀,则使布莱尔不断失去盟友,并逐渐成为孤家寡人。
前外交大臣库克是工党的一员战将。此人足智多谋,且言辞锋利,曾被英国媒体认为是当时布莱尔内阁的核心人物之一。伊拉克战争之前,英国议会就是否出兵参战进行激烈的辩论。库克凭着他丰富的外交经验,力陈反对英国参战的理由。但是,布莱尔一意孤行,摆出家长作风,执意要求出兵伊拉克。库克无奈,只好愤然辞职。伊拉克战争开始之后,他成了党内要求布莱尔让权的中坚力量。
继库克之后,2003年5月,英国国际开发事务大臣克莱尔·肖特也向布莱尔提出辞职。肖特是工党内最资深的女议员,也是坚决反对伊拉克战争的大臣。她在辞职时言辞激烈地抨击布莱尔独断专行,领导着一个怪异的“总统式政府”。
肖特辞职,使布莱尔1997年上台时的21名内阁大臣,只剩下8名。至此,布莱尔败象已露。
如今,回头来再看看当初布莱尔三圈核心中的人马,还剩几多“残兵败将”?就连那些幸存者,也一个个抛弃了他——布朗已经成为挑战布莱尔的第一人,外交大臣斯特劳则成了布朗的支持者
布莱尔若不辞职,难道还有其他道路可走吗?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编辑:夏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