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引发婴儿潮?媒体拚贴画而已
[ 2007-06-14 14:23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2006年的世界杯,史称“夏天的童话”,德国人回味无穷。今年2月以来,坊间又津津乐道于“世界杯婴儿潮”这桩后续趣闻:世界杯9个月后,好些城市的孕妇学习班爆满,医院妇产科差点忙不过来;在《世界报》(Die Welt)的调查中,十多所民事登记局报出新生儿数量的升幅——其中以不来梅北区为最,2007年第一季的新生儿数量,较前一季猛增21%。莫非世界杯果真是剂全能强心针,全民嘉年华之余,不但把经济增长率一脚踢上2.7%的高位,带来8.3万个就业位置,还刺激了德国人疲乏多年的生育意愿?

事实上,《世界报》的调查,只涉及包括科隆、柏林等的15所民事登记局,却忽略了其他2077座德国城市。基数太小的调查结果,缺乏普遍性。以榜首的不来梅北区为例,区内仅10万登记人口,即使对近55万人口的不来梅市,也不足以构成“婴儿潮”的景象。而据不来梅市民事统计局的数据,这三年第一季的新生儿登记数,分别是1985、2056、2150,与2004年同期的历史低谷1874相较,明显可见匀速的升幅,跟迅猛的潮势还搭不上边。

二来,新晋级的父母,出于种种原因,未必会及时到民政局登记。也就是说,民政局记录的新生儿,未必生于当季。此外,设备、名声占优的大医院是产妇的首选,医院附近的民政局于是常录得较高的新生儿数目。时间与空间两重因素之下,民政局的登记数目,并不能直接作当地人口普查的结果。

第三,从人口统计学看来,新生儿数量,不是人口繁衍的指标。从这个绝对数字推测民众行为趋势,是不成立的,因为育龄妇女的数量也在不断变动。人口繁衍的准确指标是生育率,即每1000名育龄妇女的活产婴儿数。例如自1994年以来,前东德地区的新生儿数量一直在下降,但生育率却在上升,原因只在于育龄妇女减少了。所以仅凭这一季某地区的新生儿数量增加,未能说明德国人的生育意愿在升温。

“世界杯婴儿潮”这一现象,虽然为民众喜闻乐见,仔细推敲,却并无确凿的统计学证据,是媒体的拼贴画而已。而数月来坊间对此的津津乐道,又体现了“乐队花车效应”(Bandwagon Effect)——个人常追随着大部分人愿意相信的说法:德国的出生率连年居欧盟榜尾,老龄化阴影愈加浓重,乘世界杯的热浪,球迷们巴望跟克罗泽(Miroslav Klose)、波多尔斯基(Lukas Podolski)和施魏因施泰格(Bastian Schweinsteiger)一同临门一脚,也是人之常情。无独有偶,1965年的纽约大停电9个月后,《纽约时报》也曾报道出现“停电婴儿潮”。5年后,统计学家尤德里(Richard Udry)证实,停电与出生率的变动并无因果关系。

世界杯婴儿潮既然也不过还是夏天的童话,那么,通过统计学确证,有什么因素,能着实影响生育率呢?家庭政策是有效因素之一。实施补贴政策后,瑞典的生育率,从1970年代末的每育龄妇女1.7个孩子,升至1990年的每育龄妇女2.1个孩子。为了提高生育率,德国从2007年1月起实施“父母金”(Elterngeld)政策,因生、育离职的父母,可以从政府连续14个月支取高达原税后薪金的67%的补贴,以1800欧元每月封顶。虽然有新闻故事提及,重赏之下,不少孕妇特意将产期拖到今年,然而“父母金”政策到底能不能有效刺激国民的生育意愿,从而缓解德国社会的老龄化危机,仍待长期收集的统计学数据说话。

(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立场)

(来源:文/研究员 vanvan 编辑:陈凡)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