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这一周,黎巴嫩再燃战火。黎政府军突然进入南部第利波里巴勒斯坦难民营内,对一支对外声称“法塔赫·伊斯兰”的民兵武装展开大规模围剿。外界对黎政府的这次强硬行动揣测颇多,许多媒体都以疑问语气作为题头,将这次交火与20年前的内战相比较,预测是否是另一场同室操戈的开始?国际社会对此的表现则颇为微妙:美方在一再强调反恐立场的同时,在冲突爆发的当天,即派去1架满载军需品和弹药的运输机,为黎政府军提供援助;反观阿拉伯世界,则纷纷表示遗憾,埃及和叙利亚更是表示,交火双方可以早日接受外交斡旋。
“法塔赫·伊斯兰”与黎政府的冲突不过是黎国内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的冰山一角。在黎巴嫩国内,目前分布着大大小小12个难民营。根据1969年的自治协定,巴勒斯坦难民在难民营中享有行政、司法、财政以及军事自治权。这就是说,在黎巴嫩国内分布着12个这样的“国中国”,80年代的黎巴嫩内战和之后的以军数次入侵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巴勒斯坦民兵迅速壮大以及“法塔勒”武装介入黎内政,以至于数届黎巴嫩总理强调巴勒斯坦武装必须被“解除”,更有甚者,基督教马龙派的国会议员指责巴勒斯坦难民出生率过高,有抢占黎巴嫩人的生存空间之嫌。
选在此时发动围剿原因有二:首先是美国推行“大中东”计划,亲西方的黎中央政府在成功借助西方压力促使叙利亚撤军之后,希望一劳永逸完成实质上的政令统一;其二,虽然“法塔赫?伊斯兰”人数不足200人,黎中央政府还是期望借助强硬的军事行动向国内另一个实力正在迅速膨胀的真主党显示自己的实力。
然而,黎巴嫩中央政府此举的欠考虑也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法塔赫?伊斯兰”看似一颗软柿子,但是军事行动背后的政治风险却是巨大的。如今,整个巴勒斯坦高层和民众都将黎军政领导人视为欧美的代理人,这无疑将他们推到了阿拉伯世界的对立面。(文/研究员 智恒一 编辑:陈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