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代尔:“欧元之父”是“北京人”
[ 2007-05-16 14:24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早上7点,75岁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端坐在大厅,等候着记者的采访——只要来到北京,蒙代尔就如同一位炙手可热的电影明星,每天的档期安排都密不透风:大学演讲,企业邀请,商务会谈,媒体采访……以至于有时候连早餐时间也得搭上。

在记者面前,蒙代尔话语不多,表情冷谈,并不像一些媒体描绘的那位“慈祥的老前辈”。与记者握手时,他立直身体,语调低缓地说“幸会”,一副例行公事的样子。

·欧元来自“疯狂的假设”

人们称呼蒙代尔,经常用到“天才”这个词。这个“天才”曾经是个农村小孩。1932年,蒙代尔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偏僻小山村。上小学时,蒙代尔就经常和高年级学生坐在一间教室里学习。

1949年,一直扮演国际主要货币角色的英镑突然贬值。正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蒙代尔,跑去问老师原因何在,结果未能得到满意的答复。于是,17岁的蒙代尔决定自己琢磨个道道出来,从此开始潜心学习研究货币理论。7年后,他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博士学位,接着在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在那里,他得到多位名师的指点,其中至少有4位是诺贝尔奖得主。

1961年,蒙代尔发表了一篇题为《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论文,创立了统一货币的思想。他认为,在一定区域内,取消货币主权而使用统一货币,可以降低交易的结算成本。

当时,各国都有自己的一套货币,国际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相当低,并且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统一货币的想法行不通。蒙代尔因此被称为“疯子”。尽管如此,蒙代尔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并用一个“疯狂的假设”来回应反对者:假设有外星人来到地球,想要走遍地球上的每一个国家,并想在各地消费,结果会怎样呢?地球上有200多个国家、200多种货币,这意味着要有19900多种汇率;这样倒来倒去,估计外星人就累得回不去了。

1962年,蒙代尔继续“发疯”,别出心裁地提出了货币和财政政策组合的思想:先是收紧货币政策,保证国际收支平衡、汇率稳定,然后放松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此前,美国政府因推崇凯恩斯的经济主张,使得本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但也引发了通货膨胀。而蒙代尔的经济思想却遏制了通货膨胀,使美国经济迎来了一个持续增长的“黄金时期”——长达104个月。

在20世纪80年代,蒙代尔提出的有关振兴经济的主张,又为当时的里根政府和撒切尔夫人政府拯救美英两国经济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拉弗曾这样说:“蒙代尔是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经济学家,他得诺贝尔奖绝对实至名归,他是我一生中看到的最应该得此奖的人。”“蒙代尔的影响力如同凯恩斯一样巨大深远,区别在于:蒙代尔是正确的。”

蒙代尔之所以享有“欧元之父”的称号,是因为他是最早提出欧元概念的经济学家。“1969年,我第一次提出统一欧洲货币的计划时,欧洲委员会打电话问我,实施这一计划需要多少时间?我说至少3个星期。”事实上,欧洲统一货币用了很长时间——欧元于2002年正式流通,并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货币。在这一重大经济事件中,蒙代尔的货币统一理论功不可没。

·用诺贝尔奖金给儿子买马骑

为此,他得到了人生最高的荣誉——诺贝尔经济学奖。

1999年12月10日下午4点,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正举行诺贝尔奖颁奖典礼。67岁的蒙代尔牵着两岁的小儿子尼克拉斯一起出席。瑞典皇家科学院在赞词中,表彰了他“对不同汇率体制下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及最优秀货币区域的分析”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当蒙代尔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奖章时,他兴之所至,为众人献唱了一首歌:“我爱过,笑过,哭过,我饱尝过失败的滋味,但当泪水褪去,我发现这一切原来这么有趣……我没有什么了不起,我只是走自己的路而已。”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蒙代尔就多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提名,但直至1999年才得以获奖。当瑞典方面宣布授予蒙代尔诺贝尔奖时,一些媒体并没有立即作出报道。因为蒙代尔一向行事怪诞,这些媒体担心报道可能会出错。

蒙代尔无酒不欢,经常喝得醺醺然,旁人很难判断他到底头脑清醒还是醉猫一个。在课堂上,他经常瞎侃,学生们对他口里说出的数据从不敢轻易引用,“千万别当真,那很可能是他在胡扯。”他的学生这样回忆。1967年至1970年,蒙代尔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并兼任《政治经济学报》主编,因为懒得看稿复信,导致这份著名的学术刊物最终倒闭。他当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主席时,来宾们眼巴巴地等着他发表就职演说,但他始终踪影全无——他把这档事忘了。

蒙代尔的癫狂怪诞还表现在绘画上。他曾在18个月里画了400多张油画,自认为画风堪比梵高。他的朋友卜若柏一本正经地跟记者说:“蒙代尔真是位画家呢!他的画作曾刊发在《时代》周刊上!”

蒙代尔65岁时有了小儿子尼克拉斯,晚年得子,他的舐犊之情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他不仅带小儿子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还用得来的奖金为小儿子买了一匹矮种马骑。小儿子尼克拉斯是蒙代尔第二次婚姻的礼物,他和第一任妻子育有两子一女,两人于1972年离婚。20多年后,蒙代尔遇上了现在的妻子瓦莱丽。那时,蒙代尔已过花甲之年,瓦莱丽正值二十几岁,但两人有个共同点:热衷绘画。结婚那年,蒙代尔推辞了一切出国访问,带妻子到大学教书,过着平淡宁静的生活。

·“足迹”遍中国

蒙代尔和中国的渊源由来已久。1995年春,他第一次来北京,在中国人民大学教了4个月书,此后成了中国的常客。2003年4月,正值北京“非典”疫情爆发,蒙代尔把自己位于纽约的世界经济人咨询公司总部迁到北京。2005年2月,北京市政府专门举行仪式,为蒙代尔颁发北京“绿卡”,他兴高采烈地说:“我是‘北京人’!”。当年11月,他把10万人民币存入中国银行,彰显自己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蒙代尔曾多次站出来,对西方一些国家迫使人民币升值的言行予以批评。为此,有人抨击他这样做是为了迎合中国政府,维护个人在中国的利益。蒙代尔说:“我不讳言对中国的热爱,但我的立场是经济学家的立场,在过去的40年中一直如此。”

当中国人都陶醉在筹办奥运的兴奋之中,试图把奥运经济推向高潮时,蒙代尔在“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发出惊人之语:中国必须做好准备,警惕和应对奥运经济泡沫出现。

“您在北京买房子了吗?”记者对蒙代尔当下的投资理财更感兴趣。

“对这方面的投资状况,我不便透露。”蒙代尔笑了,“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在中国投资房地产还是很好的选择。”

在中国设立“蒙代尔世界经理人成就奖”、创办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发布《蒙代尔》中国企业冠军榜……现在,蒙代尔的“足迹”在中国随处可见。他用自己的力量,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的沟通,搭起了一座座“鹊桥”。(来源:环球人物周刊 编辑:陈凡)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