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下室走出来的最高领袖
[ 2007-04-26 15:14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在本轮伊朗核危机中,伊朗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兼首席核谈判代表拉里贾尼等人频频露面, 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最终决策者。专家分析认为,伊朗有关核问题的每一个关键决定,最终拍板人应该都是最高领袖哈梅内伊。

哈梅内伊为何会有如此大的权力和影响力?要解开这一谜团,首先得了解哈梅内伊的成长和斗争历程。

住闹市区与民为邻

银色胡子,鼻梁上架着眼镜,头缠黑头巾,笑起来就像一个普通的伊朗老人——这是哈梅内伊留给记者最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与“神秘”二字相去甚远,却更激起了记者探访这位老人的冲动。

驾车沿着德黑兰市中心狭窄的巴勒斯坦大街一路南行,不一会儿就到了路的尽头。几个水泥墩路障旁,挎着枪的士兵正在站岗。在地图上,这里是一大片“空地”;但实际上,它却是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日常工作、生活的地方。

德黑兰市中心车辆密集,污染比较严重,有钱人一般都选择到城北的山脚下居住。那里空气清新,地段好。在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前,巴列维国王就在城北山脚下修建了几个豪华皇宫花园。即使现在,也有不少伊朗政府官员住在那里。 然而,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却坚持住在闹市区,与普通居民为邻。不少民居,就挨着他的院子。

记者曾有机会走进这个神秘的院子。跨过大门第一道关卡后,能看到院内长着不少大树,以及几栋简陋的建筑。而要想进入最高领袖的住处,必须再过好几道关卡。据德黑兰的朋友介绍,哈梅内伊就住在里面的一栋两层小房子内。从外表上看,他的房子与普通民居差不多,只不过有一条专门通道通往一座清真寺,方便他每天去做祷告。

面见最高领袖很不容易。无论是伊朗记者还是外国记者,要想采访哈梅内伊的某个活动,就必须在前一天上交摄影、录音设备,接受安全检查,第二天采访前才能领回。

出身贫寒宗教世家

哈梅内伊住进这个院子的过程,简直就是一部传奇的斗争史。

1939年4月18日,哈梅内伊出生在伊斯兰什叶派“圣城”马什哈德的一个宗教家庭。很少有人知道,哈梅内伊家族事实上是阿塞拜疆族人(伊朗称为“阿塞利人”,占伊朗人口的25%),而非占伊朗人口66%的波斯人。在8个兄弟姐妹中,哈梅内伊排行老二。父亲老哈梅内伊是当地有影响力的宗教学者,但他们全家仍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我们过得非常艰难,有许多个夜晚,母亲很辛苦地为我们准备晚餐,但也只有大饼和葡萄干。”哈梅内伊在回忆童年生活时说,父亲常常教育他们要知足常乐。那时,他们一大家子住在一座65平方米的房子里,只有一间屋子和一个黑暗的地下室。哈梅内伊常常住在地下室里。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兄弟姐妹8人就得“躲”进地下室,直到客人离开。后来,父亲的一些信众帮他们买了一小块地,并盖了三间房,他们的生活才有所改善。

父亲就是哈梅内伊的启蒙老师。哈梅内伊4岁时,父亲便将他和哥哥送进宗教学校,读书识字,学习《古兰经》。哈梅内伊勤奋好学,小小年纪便能翻看深奥的经典书籍。

虔诚的宗教家庭氛围,对哈梅内伊影响很大。关于自己为何要选择当一名宗教神职人员,哈梅内伊曾自豪地说:“能走上这条光明神圣的道路,是因为我父亲的原因。我母亲也希望并鼓励我走这条道路。”

父亲播下“造反”种子

1950年,11岁的哈梅内伊和哥哥读完了小学,开始系统地学习阿拉伯语词法、语法,并由父亲教授他们学习阿拉伯文学。

此时的伊朗,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石油国有化运动,巴列维国王试图借美国的力量,将驻扎在伊朗的英国和苏联军队赶走,夺回对石油的控制权。据哈梅内伊的一位朋友透露,那时,“刚刚懂事的哈梅内伊原本对西方国家没什么深刻的认识,但他和父亲目睹的一桩交通事故,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感受:一天,他与父亲出门办事,眼睁睁地看着一辆轿车把一位老婆婆和她的小孙女撞倒在地。车停下后,两名壮实的男子冲了出来,非但没有出手相救,反而给了受伤老人一顿拳脚。愤怒的路人围上去跟他们理论,但其中一名男子竟冲回车上,抄起一支步枪恐吓大家……随后赶到的警察更让哈梅内伊感到寒心——他们把老人和她的小孙女抬到一边后,满脸堆笑地给轿车放行,然后冲着围观的人群嚷嚷:‘看什么看,他们是印度人!’”

看完这一切,父亲扭头告诉一脸愤怒的哈梅内伊:“他们是石油公司的中层人员,伊朗王室都不敢惹。”回到家里,父亲又给哈梅内伊上了一课:英国公司控制了伊朗的石油开采和销售权,伊朗只能收取少量的主权费。英国企业的管理层全部是欧洲人,中层为印度人,伊朗人只能得到地位最低的工作……许多年后,哈梅内伊谈起这件事时说:“如果光是听父亲讲那番道理,而没有亲见那次街头事件的话,我可能还得再过许多年才能真正认清这种不平等,但我亲眼看到了,再加上父亲及时点明,我因此对西方的殖民、自私和霸道有了直观的感悟。我从不避讳这件事对我的直接影响。”

舍前程回家尽孝道

18岁时,清瘦的哈梅内伊开始像一个真正的宗教人士那样打扮自己。他头缠黑头巾,身披长袍,眼神执著而坚定。他决定去什叶派“圣城”——伊拉克的纳杰夫瞻仰各位伊玛姆(什叶派宗教领袖)的陵墓。在纳杰夫,哈梅内伊参加了许多高级教法讲座。他原打算在此留住一段时间,但父亲不希望他离家太远。最终,哈梅内伊顺从父命,转赴伊朗“圣城”库姆,学习高级神学。就是在库姆,他遇到了影响其一生的导师、伊斯兰革命领导人霍梅尼。

1964年的一天,正在库姆学习的哈梅内伊,突然接到父亲从老家马什哈德寄来的信:“孩子,我的一只眼睛患白内障失明了……”看着父亲的笔迹,哈梅内伊伤心不已。是留在库姆继续深造,还是返回老家照料父亲?经过短暂的犹豫后,他决定返回马什哈德照料父亲,以尽孝道。一些老师得知哈梅内伊的决定后,感到十分惋惜——哈梅内伊虽然只有25岁,但已经获得了霍贾特伊斯兰 (什叶派二级教士的职位) 称号,中断学业,意味着放弃这一来之不易的神圣称号。因此,不少老师都劝他留下来。但哈梅内伊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父亲身边。

六次遭秘密警察拘捕

1962年,在库姆学习期间,哈梅内伊就曾受教于霍梅尼。从1963年起,年轻的哈梅内伊加入了霍梅尼领导的反对世俗君主政权的斗争。当时,伊朗巴列维国王正在推行“反伊斯兰和亲美国政策”运动。1963年,哈梅内伊第一次受霍梅尼的委派,将霍梅尼写给两位著名宗教人士的信,亲手送到他们手中。

在这封信中,霍梅尼揭露了巴列维王朝和美国的“丑恶嘴脸”。此事不知为何走露了风声。1963年6月2日,受到牵连的哈梅内伊被秘密警察逮捕。虽然第二天他就获释,但仍然处于秘密警察的监视之下。没过多久,他又被抓了起来,并被转移到马什哈德,交给军事拘留所看管。在被关押的10天时间里,哈梅内伊受尽了“最残酷的折磨和严刑拷打”。

1963年2月至1964年1月,哈梅内伊和几个朋友前往伊朗东南部的克尔曼省开展活动。他密集地与当地学者和学生会面,并在各种集会上发表演说。此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前往东部的扎黑丹省,发表抨击巴列维国王专制统治的演讲,受到当地人的热烈欢迎。哈梅内伊不断扩大的影响,使巴列维国王感到异常恐惧。于是,秘密警察在一天夜间突袭了他的住所,将其逮捕,并立即用飞机押送到德黑兰。整整两个月的时间,被单独关押的哈梅内伊,顽强地忍受着一切污辱和酷刑。

两个月后,哈梅内伊终于获释。但他马上又开始了讲解《古兰经》注释和伊斯兰思想的讲座,受到年轻人的狂热欢迎。恼羞成怒的秘密警察们立即对他展开秘密追击。为躲避追捕,从1965年起,哈梅内伊不得不在德黑兰过起隐蔽生活。即便如此,他也没能逃出秘密警察的魔爪。1966年,他第三次被捕,并被监禁起来。在此后的两年间,哈梅内伊又两次被捕入狱。

1974年的一天,秘密警察冲进哈梅内伊在马什哈德的家,将他逮捕。这是他第六次被捕。这一次,他被囚禁了整整一年。在那间条件恶劣的牢房里,他受到了非人的折磨。获释后,他的身体状况一直未能恢复,以致影响到他现在的健康状况。

总统险成“投降派”

1979年1月16日,哈梅内伊在德黑兰参与发动伊朗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革命胜利后,他先后被霍梅尼任命为伊朗国防部副部长、革命卫队代司令、最高国防委员会代表等,负责与国家安全有关的事务。1981年,年仅42岁的哈梅内伊被霍梅尼任命为伊朗总统,4年后成功连任。

1980年9月,伊朗与伊拉克爆发战争。这一战就是8年,对伊朗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1988年,作风一向谨慎的哈梅内伊决定走出“危险的一步”——他和另一名政要拉夫桑贾尼联名向重病在身的霍梅尼陈述利害得失,希望停止两伊战争。为此,哈梅内伊遭到了议会和政府保守派的猛烈攻击,被指责为“投降派”。最后,霍梅尼决定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同意两伊停火。也许就是因为这次成功的冒险,为哈梅内伊铺平了以后的政治道路。

1989年6月3日,霍梅尼病逝。第二天,哈梅内伊被负责挑选伊朗最高领导人的专家会议选举为新领袖。1994年12月,他被挑选接替已故大阿亚图拉(注:阿亚图拉是伊斯兰教什叶派高级教职人员的职衔和荣誉称号。最高级别为大阿亚图拉)穆罕默德·阿里·阿拉基,成为伊斯兰教什叶派数千万教徒的精神领袖。(记者 张淑惠 郑永)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