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鱼水:接近民众是一种幸福

2012-09-28 14:30:33 来源: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概述:刚过去的2010年,对宋鱼水来说有些不同寻常。2009年11月末,宋鱼水开始主管海淀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这是一个更贴近老百姓的位置。 “不接触民事案件就不知道中国法治有多难”,从事法官工作22年的宋鱼水不免感慨,“我从来没有感受到有如此多的当事人面临如此多的问题。我接触到这个群 体以后,感觉到我们在人的建设上,家庭的建设上等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宋鱼水:接近民众是一种幸福

宋鱼水:接近民众是一种幸福

宋鱼水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副院长,第十一届全国青联常委

刚过去的2010年,对宋鱼水来说有些不同寻常。2009年11月末,宋鱼水开始主管海淀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这是一个更贴近老百姓的位置。 “不接触民事案件就不知道中国法治有多难”,从事法官工作22年的宋鱼水不免感慨,“我从来没有感受到有如此多的当事人面临如此多的问题。我接触到这个群体以后,感觉到我们在人的建设上,家庭的建设上等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由于是初次接手民事案件,需要深入了解情况后对案件做出科学分析,宋鱼水尽量亲自接待当事人。“哪有案件不难的?民事案件的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被难吓倒”。面对重重的困难有的人退缩了,但也有人在困难中痛下决心,那就是改变。宋鱼水表示,民事案件之所以对她有巨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她下定决心用法律为社会尽力。

“从社会进程的角度审视民事案件,民事案件之所以难处理是因为我们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很多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宣告失败、不具有竞争力、不能经营家庭、甚至没有继续生活的勇气,在面对大灾大难时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先被自己打垮了!处理民事案件的法官不仅要有极强的同情心,还要有远大的法治理想,要坚信法律能够解决社会问题并不断尝试,在大量的案件中寻找成功的解决方案。”


关注农民工群体

德国法学家拉德布鲁赫曾说过:“法官的职责不是实现法律,而是实现公正。”宋鱼水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每一位卷入纠纷的当事人都渴望公平、期盼公正。法官只有在心中架起一座公正的天平,才能将案件中最棘手的问题予以化解,从而取得更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在很多当事人眼中,宋鱼水这个名字,就意味着司法的公正,她对中低收入人群一直特别关注,尤其是农民工问题,主管民事工作后,宋鱼水有机会更广泛地接触这个群体。对此她进行过深入的研究,阅读了大量的书籍。

“我认为农民工是一种文化,是城乡文化的载体,他们本来就具有农民朴素、真善美的一面,真诚善良,他们到城里来,如果能让他们感受到很阳光的东西,他会有一种博爱和被爱的感觉,同时也有一种能力的提升。如果改变了一个人一定会辐射到他身边的一群人,他们回到农村或者留在城里,都会改变整个社会普通人的形象,包括外在的形象,从服饰到内心的修养,那么他回农村带去的是一个人素质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变化对整个农村社会的传导,是非常有普及作用的。所以我觉得要想改变中国必须改变农民工,或者改变中低收入的人群。这个改变最好的路径就是改变农民工。”

2010年在宋鱼水审理的众多案件中有一个案件让她感触深刻,也引发了她对农民工二代问题的思考。这是一起关于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案件,作为主管民事案件的副院长,宋鱼水多次亲自接待当事人夫妇,由于他们方言口音重,文化水平不高且性格极度偏激,给宋鱼水与他们的沟通带来了很大障碍。为了了解情况,宋鱼水多次去到当事人所在的镇子。经过几次调解,从开始的言语无法沟通,到能够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协调完案件后,当事人夫妇又向宋鱼水提出了一个请求:让法院帮忙解决孩子在北京读书的问题。

这确实非常困难。夫妇俩带着孩子到北京来见宋鱼水,宋鱼水跟孩子攀谈了几句后问孩子:“你喜欢上学吗?”孩子肯定的回答以及渴望的眼神深深的触动了宋鱼水的心。那一刻,尽管她知道这不属于法律能解决的范畴,但她决定,一定要想办法满足孩子读书的愿望。“一个法官一定要从社会的角度去思考整个法律体系的建设,建设意味着法院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从社会上找路径去解决,在没有具体的路径可以解决的情况下,我们就要担负起来。”

宋鱼水更深入地分析认为,这个案子最本质的问题不是为了给当事人解决一块地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孩子将来读书和工作的问题,孩子的问题解决了,这个家庭就幸福了。“农民都有他的两面性,如果他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当他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是非常闹腾的。但是当他看到孩子有出息,或者是有希望把他培养出来的时候,他会倾家荡产的培养他的孩子。”后来,宋鱼水请求当事人的家乡,河北省妇联的帮助,加上夫妇俩自己的努力最终解决了孩子的读书问题。

农民工二代在北京读书的问题不容易解决,宋鱼水做过调查,这批孩子中,真正想上高中的比例不大。“现在不想上高中的有一大批,那么想上高中的为什么不给他路径呢?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知识,高中已经很不够了,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让爱上学的孩子有学上,然后再解决不爱上学的孩子的问题,让他们爱上学习,灌输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意识。”

“通过办理这些民事案件,我有特别深的感触,这几年我参加“两会”很多人在讨论怎么解决民工第一代的问题,是让他们回到家乡,还是留在城市?可是民工第二代怎么办?第二代已经生长在北京了,我们是放任他们在社会上,任其像野草一样的生长,还是说我们要去梳理他们?”

为普通人做事

“阳光”法官,这是当事人对宋鱼水的称呼。审判台上的宋鱼水,细致严谨,又耐心平和。她让法律变得不再冰冷,而如阳光般,以无形的力量让人折服。在海淀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的8年,宋鱼水和同事们创下了多个“全国首例”。“人民满意的好法官”、“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官”、“全国模范法官”、 “中国法官十杰”等等,一个个荣誉接踵而来。宋鱼水说,接受荣誉时,她面对的是鲜花、掌声,回到办公室,当事人的眼泪和求助让她清醒,“个人荣誉事小,职业荣誉最重。”她有一个愿望,就是“让每个人听到法官就竖大拇指,听到法院就尊重,听到法律就遵从”。

宋鱼水留着一头齐耳短发,个头不高,脸上挂着亲切的笑容。说话从来都是轻声细语的,还不时的流露出点山东口音。在法庭上,宋鱼水从来不会大声的吼叫,用声音来压倒人,也不会用尖刻的语言咄咄逼人,她坐在高高的法官椅上神情专注,耐心倾听当事人的陈述,不时轻轻点头。然后,凭借自己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和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用当事人接受的方式,努力做到“辨法析理,胜败皆服”,使法庭变成传播法律知识的“生动课堂”,化解社会矛盾的“调节器”,这就是宋鱼水的力量。

宋鱼水出生在山东蓬莱一个偏僻的小乡村。11岁那年,母亲瘫痪在床,父亲除了照顾母亲,还要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宋鱼水早早就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每天一大早就要起床给弟弟们做早饭,然后跑步到学校,开始一天的学习。上完课后,别的孩子都出去玩了,她还要上山打柴,挑水浇园。童年的经历让宋鱼水更深地体会到了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和追求公平的迫切愿望。在审理案件时,对待不同的当事人,宋鱼水总能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因而多了一些宽容与理解。

1985年,宋鱼水如愿以偿地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她说,当时上大学动机很纯,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以后能找到一个好工作,只是求知,想学到更多的东西。大学四年中,最令宋鱼水感动的是,每一个农村来的学生都拿到了一份助学金,正是这份助学金让她顺利完成学业。宋鱼水说,她是怀着深深的感激读完大学的。

“对我而言,大学生活就是一个成长的阶段,是一个不断吸纳的过程。”宋鱼水笑得很坦然,“人不是非得先有目标才能做事情,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就敞开胸怀去吸纳新的知识,去矫正自己偏离的行为。这样你到了每个阶段就会有一个飞跃,然后慢慢地长大。”

人们总是惊叹,宋鱼水在法庭上能够把枯燥的法律条文解释成生动的文字讲给当事人听。当被问及如何做到这点时,宋鱼水笑着说:“法官在运用法条的时候要融会贯通,你应该知道理论研究到了什么深度,结合现实情况灵活运用。对于法学院的学生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学习法律更重要的是理解法律的精神。国家法律条文制定得已经比较完善了,在审理案件的时候,怎样准确适用法条成了关键,如果不能理解法律的精神,就很难准确适用法条。”

“要将法条全部背下来是不现实的,但通过解决案件使当事人树立法律观念是能够做到的。就像‘红灯停绿灯行’一样,应该让大家知道遵守这个秩序能给大家带来什么好处。”宋鱼水认为,法学院的学生更应该博览群书,把法律背后的东西融会贯通,而不是仅仅为了司法考试硬背一些条文。“为了考试看书和为了求知看书,效果是不一样的。没有真正理解的法条很快就会被遗忘,因而,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对法律的信仰。”

大学毕业后,宋鱼水顺利的进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从当法官第一天起,宋鱼水就给自己“约法三章”:不轻视小额案件,不轻视困难群体,不轻视当事人的任何权利。宋鱼水还记得她办的第一个案子,是为一个小贩追讨菜钱。这个小贩起早贪黑给一家饭馆送了一年的菜,一直没拿到钱。临近年根儿,他拿着付款协议冒着严寒一趟趟去索要,却被饭馆的人连推带搡地赶了出来。

“那是一个寒冬的早晨,这个小贩穿得很单薄,破旧的衣裳已经看不出颜色。尽管屋里很暖和,他还是微微发抖。”宋鱼水回忆说,后来的案情调查发现,被告的饭馆因为经营不善多次倒手,拿走小贩菜钱的老板早就没了踪影。

“你先替前任老板把小贩的钱还上。”宋鱼水的话几乎没商量。现任老板急了:“前一拨人欠的钱算到我头上,我冤不冤呀!”“你不冤。按照法律规定,你可以向过去的承租人追偿。但是,你现在必须先把钱还上。”案件顺利结案后,那个小贩捧着薄薄一沓钞票痛哭流涕。他告诉宋鱼水:“我重病的妻子和上学的孩子都在等着这点儿钱。”

坚守工作的净土

在宋鱼水的理念中,一次不公正的判决可能给当事人留下一辈子的阴影,这种不信任的情绪是会蔓延的,最终将导致整个社会群体丧失对法律公平、正义的信仰。

面对赢得的荣誉,宋鱼水仍旧平凡淡定。在她看来,“法律人要甘于寂寞,要始终保持一份内心的安静”,这是法官的职业操守。二十多年来,宋鱼水办理的案件没有一件裁判不公,没有一件被投诉或者举报。她没有收过当事人一件礼品,没有办过一件人情案,也没有一次利用庭长职务向审判人员施加过任何不公正的影响。

“我本人是坚定的廉政工作者,如果有人过问案件,我的回答是:工作是我的一片净土,大家理解。其实,这是一种呐喊。过去的信访案件多数是怀疑法官有廉政问题,现在的信访案件开始出现为期待胜诉给予法官压力的信访迹象。当所有的当事人都认为不打个电话给法官,案件就不可能出现公正审理时,想想法官每年接到这样的电话有多少?我们的法官年轻而有理想,当糖衣炮弹如此盛行时又能抵制多少?我能够感受到法官的痛苦不堪,感受到一个法律人的挣扎。”

作为主管院长一年,虽然时间不长,但宋鱼水对廉政问题有很深刻的见解,她说:“要想解决廉政问题,法官需要专业训练,在各种模拟环境下训练法官如何经受住考验。同时,要从法律业务的角度研究廉政制度体系,基于问题提出管理方案。海淀法院不能犯廉政错误,要加强外部环境的应对和内部环境的治理,使海淀法院的先进性首先体现在公正性上。”

20年来,宋鱼水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她对当事人有职业感情。“与民事案件的当事人接触,虽然很多当事人比较闹,但我能从职业的角度爱他们,有的甚至让我夜不能寐。我们这个社会虽然很复杂,转型时期涌现出很多矛盾,总的来说,博爱才能解决问题,大爱必然有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助于提升人民法院工作的气势。在抓队伍的时候,我觉得标准只有一条:公正是法官永远的追求,案件如此,队伍建设也是如此。前方的路还很远,但是我绝不退缩!”

编辑:中文娱乐实习 标签: 宋鱼水 当事人 小额案件 民事案件 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