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12月16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开始闭门会议阶段,守在会议厅门口的非政府组织的成员们开始“炮轰”坐在里面的“大佬”。这些愤怒的人群大部分是25岁以下的热血青年,他们在抗议的时候也不忘用最“young”(年轻)的方式,马戏啊,戏剧啊,只为了能吸引眼球,只为了能让会议室里的大佬商量出个结果。
然而这些未来的主人关心气候变化是一回事,真正为之做出实质贡献是另一回事,有热情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对政治和环境政策的深入理解就是第二步。
12月17日英国广播公司组织了一场“世界听你说”的辩论,来自各国的450个年轻人聚在一起,讨论为何各国无法就解决气候问题达成协议。大多数人称因为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民主决策制度导致了如今的僵局。
尼日利亚学生说:“我们需要全世界的大民主才能签下气候变化的协议,唯有各国平等以待没有欺压,才能实现大民主。”
一名来自英国的学生激动的说:“越是激烈的矛盾越需要激烈的解决办法。”他的发言赢来了阵阵掌声,但是在我看来却有点空。
尽管辩论会主持人不断提醒发言者不要跑题,不要把问题拔高到改造人性的高度,还是没有拦住他们的热情,遗憾的是仅有两三个人提到了诸如用市场手段解决问题的实质性解决办法。 在一个由中美青年代表举办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我提问道,如果你们是国家领导人,你们准备怎么解决气候问题。其中一个美国代表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中 美双方需要在建立信任的基础上实现未来的合作。他的回答我可以接受,但是却并非我所想。
我个人认为这些没有带着明确目标和清晰想法而来的年轻人大可不必亲自现身,只需看看新闻了解情况,在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内宣传造势就好。他们这一趟飞行,加上代表、记者和观察员,总计产生了4.62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2300个美国人一年产生的碳排放量,相当于66万个埃塞俄比亚人一年产生的排量。
或许他们可以向一个叫艾莉森的姑娘学学,这个姑娘是个极限运动好手,她自己携带了一块滑雪板步行200英里参会,她的身体力行恐怕比那些口号管用的多。
(来源:中国日报记者 司婷婷 编辑:于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