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海外各地侨胞都十分关注。本报记者连线几位海外侨胞,他们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约谈等形式,纷纷就国家发展、侨务工作等议题发表看法,有的以小见大,积极建言献策,体现了“侨”的参与热情与智慧。
“我的小小建议‘泡汤’了,却很欣慰”
主持人:作为海外侨胞,您对祖国近来哪方面的发展变化印象比较深?
金凯平:我亲历一件小事,证明环保意识在提升。以往每次出海关时需填3张报关卡,前几天回国列席政协会,我原计划提个建议把3张减至1张。别小看这3张纸,每年有3亿多人次入境,用纸9亿多张,如果减至1张,就可少砍伐两万六千棵树!这次下了飞机,报关处只递给我一张纸,我们只需要填写一张表了。我惊讶,这么“微小”的问题,国内早已注意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尽管我想提建议的计划“泡汤”了,心里却很欣慰。
尹霄敏:我从事国际贸易,每次回国都有新的认识。除了城乡建设和老百姓日常生活丰富多彩,更能感受到许多意识和观念上的深层变化。如法律观念、环保意识、人权理念、反腐倡廉、民主自由等等,它们也许不像经济发展那样令人感到突飞猛进,但却在毫不犹豫地、坚定地进行着。
主持人:你们在海外见多识广,是否也看到国内存在需改进的地方?对今年两会,最关注什么议题?
陈田忠:两会是我们“娘家”的大事,所有议题都牵动着侨胞的心,点点滴滴的变化都在大家的视野中。这次我非常留意两会对发展循环经济有什么新举措。循环经济的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但中国GDP中,较高的比例是透支了环境资源。现在国家重视循环经济了,但配套政策还不健全。这方面,发达国家有好的做法,如德国专门制定了关于电子设备回收利用的联邦法,每年可节约20亿欧元,创造近30万个就业岗位。我认为国家应尽快出台循环经济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还要建立健全统计指标,使之能充分反映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助推绿色GDP。
“借奥运良机提升形象”
王治平:中国城市建设之气派、豪华和壮观,速度之快,是很多国家无法相比的。但新建城市设施的实用性和功能性不足,仅仅追求豪华意义不大。
比如我到宁夏银川,公路建得非常高档,但功能缺少很多。在北京我去国家大剧院看演出,大厅里居然没有座椅,硕大的圆柱边摆放的是花盆,更不可思议的是大厅里找不到卫生间。
以小看大,其实公共设施的实用性、人性化设计非常重要。我旅居的新西兰基督城,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会提前很久在市民中进行论证,集思广益再加上专家意见,往往会有很多经典作品出现。
每次回国,我还经常碰到环境、交通问题。我带着老外访问中国,总是要解释最近天气不是太好,很怕途经垃圾污秽较多的小区民宅等地,堵车也让人很无奈,住在酒店里一切都很好,一到外面就担心影响中国形象。有些问题,应借奥运良机得到提升,希望能看到更多具体的成效。
金凯平:今年春节,澳大利亚的州长和我们跟着舞龙舞狮队巡游了整个墨尔本中国城,在场的中西方参观者都被折服。但舞龙舞狮的场景,在国内许多地方却几近消失。我认为传统节日不但国内的人自己要过好,还要不断地传承和发扬,让外国人也能分享这份特殊的文化精神。
“‘侨’的独特优势要巧加运用”
主持人:长期生活在海外,你们对侨务工作、促进中国和平统一方面有何高见?
王永高:我对胡锦涛总书记3月4日看望政协委员所讲的话印象特别深,尤其“13亿大陆同胞和2300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的论述,说明我们仍然坚定地落实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也符合台湾同胞现状。
虽然台湾当局试图误导视听,说现在“台湾大多数人赞成‘台独’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我们全美和统会联合会去年组团访问台北、高雄,通过座谈发现,真正坚持要“台独”的人没有多少。
在沟通两岸交流、化解两岸认识的误解上,“侨”有着独特优势。我们要尽更大的心力,加强对美国主流的反“独”促统工作,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充分调动“侨”的优势,将反“独”促统的工作深入岛内,一起来争取和平统一的光明前景。
金凯平:“侨”还有很多独特优势要巧加运用。比如中国企业、国内资本如何“走出去”已成热点,建议加强与海外成功华人企业的联合,充分运用海外华商的经商经历、市场网络、人脉关系、法律知识、融资渠道等,这样可少走或不走弯路,达到双赢。海内外中国人企业间的合作,是以较小风险达到较大效果的好途径。侨务工作应往这方面多引导。
尹霄敏:海外华文教育十分重要。建议强化海外华文教育的专门机构,在教材编撰、师资培训、对口交流、资金赞助等方面,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输往海外的汉语教材要避免“水土不服”,让编写者先到海外实地考察,更符合海外的实际情况。同时要强化师资,定期向海外派遣具有双语能力的教师。(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