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环球在线首页
中文 | ENGLISH
 
 
 
 
 
两会观察:农民工代表被热捧的冷思考
2008-03-03 10:12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生活在底层的数以亿计的中国农民工,终于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中有了自己的三名代表,他们连日来备受媒体热捧,今后这些天,他们仍将是闪光灯的宠儿。

从受到社会歧视的弱势群体,转变成为各界瞩目的焦点,固然令人欣慰,但欣慰之余,社会还应当有冷静的思考。

来自上海的朱雪芹、广东的胡小燕和重庆的康厚明,是有史以来的首批农民工代表。

从普通的打工仔打工妹,一跃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三人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不断有农民工来找他们,写信、打电话、发短信,反映各种问题。

三人的变化,是其背后的农民工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的一个缩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有两亿左右的农民工,他们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功不可没。

多年来,很多农民工在子女入学、社会保障、工资发放等方面,承受巨大的压力和歧视;同时按照现行有关规定,他们也很难成为其所在城市的人大代表。因为他们“工作在城市,选举在农村”

去年的全国人大会议做出明确规定: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省、直辖市,应有农民工代表。朱雪芹等三位代表的产生,使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有了最直接的代言人。

虽然朱雪芹等三人都明白,全国人大代表的头衔,并非只是个人的荣耀,承载更多的代表庞大农民工群体的沉重责任。但坦白说,指望三人代表两亿多人的庞大群体,能够发出这个群体的全部呼声,显然是不现实的。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就认为,“农民工出现人大代表的标志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但无论如何,农民工入选全国人大代表,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开始。另一方面,能够代表农民工的,并非仅仅只有三位农民工代表。

近年来,在整个社会的关注下,农民工的生活状态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变,比如多年来各界都致力于解决农民工被拖欠工资问题;浙江取消城市暂住证制度,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同城待遇;重庆设立农民工日;山西实施农民工权益保护条例等。

专家认为:农民工制度性身份是中国现行的社会体制和户籍制度造成的。因此,解决外来工民生问题,就要从带有根本性、制度性、法规性的深度来思考、研究和解决。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城乡二元体制逐步改变,最终可使农民工融入到其所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共享社会进步发展的成果。(来源: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