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极限、融合残健、共享社会——北京2008年残奥会综述
[ 2008-09-17 20:13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当147个国家和地区的残疾人运动员17日再度汇聚“鸟巢”,6日晚点燃的北京残奥会圣火也在473枚“金镶玉”各归其主后熄灭。虽然4000多名参赛选手或是先天不幸,或是后天噩运;或是肢体残缺,或是无缘光明,但他们展现出的超强技艺、顽强意志、自强精神,都让以“超越、融合、共享”为理念的本届残奥会绽放出无限光辉。

东道主中国继4年前以63金46银和32铜首次登上残奥会奖牌榜榜首后,又在本土作战的本次盛会上惊人地拿下89金70银52铜,超出第二名英国多达47枚金牌。美国以36金位列第三。前三名与4年前相同,3个代表团的金牌以及奖牌总数较上届均有所增加。第四到第六名分别是乌克兰、澳大利亚和南非。有奖牌入账的代表团达到76个,比雅典时增加2个。

超越自我 超越极限

左图:9月9日,美国队球员在女子坐式排球预赛B组的比赛中庆祝得分。右上图:9月13日,获得男子5000米T46级冠军的肯尼亚选手塔贝在颁奖仪式上用残疾的手臂高举鲜花。右下图:这是委内瑞拉选手科梅纳雷斯在男子400米T46级第一轮比赛起跑时用来支撑右臂的木头支架(9月11日摄)。 新华社发

和健全人相比,他们很不幸。比如连夺3金的南非“刀锋战士”奥斯卡·皮斯托瑞斯生来缺少腓骨和踝骨,11个月大时便被截掉了膝盖以下的腿部;继雅典7金辉煌后又在北京拿下4枚游泳金牌的美国姑娘艾琳·波波维奇先天软骨发育不全、身高只有1米34;成功蝉联男子三级跳远和跳远冠军的中国军人李端因为一个过期灭火器的意外爆炸,12年来眼前都是一片漆黑……他们都没有轻易地被不幸所击垮,怎样的残缺都无法阻止他们超越自我、超越极限。

自7日20个大项的比赛陆续开始后,世界纪录、残奥会纪录就不断被刷新。无论是田径选手聚集的“鸟巢”,还是游泳健儿相约的“水立方”,都有超过100项世界纪录被改写。

然而,就像撑竿跳高“女皇”伊辛巴耶娃表示“只有天空才是我的极限”,“超级飞鱼”菲尔普斯在拿下北京奥运会8金后依然不认为自己已至巅峰一样,残奥健儿也都有他们的远大理想。

残奥“八朝元老”、瑞典枪手雅各布森在北京收获3金,从而将个人收集的残奥金牌积累到了16枚,其中他在北京射落的第14枚金牌,资格赛以及决赛成绩都与北京奥运会冠军、印度选手宾德拉的完全一样。南非姑娘纳塔莉·杜托伊特因7年前的一场车祸失去了左小腿,但3个月后便重返泳池的她不仅在雅典横扫5金,而且在4年后的北京重复了同样的显赫战绩。更让人刮目相看的是,她凭借实力游进了25人参加的北京奥运会女子10公里公开水域赛场,因为她一直都坚定地告诉自己“我是一个游泳选手,而不只是残疾人运动员”。

当这些残疾人运动员克服生理上的障碍登上竞技的舞台,他们已经超越了自我;但他们并未就此停步,“更快、更高、更强”同样是他们的不懈追求。

融合互助 融合互敬

左上图:9月15日,北京残奥会游泳项目比赛全部结束。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辛勤工作多日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兴奋地跃入池水中嬉戏,以特殊的方式告别“水立方”。左下图:9月15日,志愿者帮助在比赛中摔倒的美国田径选手吉勒特。右图:9月14日,伊朗选手马吉德·法尔津在男子举重75公斤级比赛中试举失败,六名志愿者在旁边服务。 新华社发

健全人与残疾人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残奥会虽然是为残疾人运动员展现风采、交流沟通而搭建的平台,但却少不了健全人的融入。这种融合,让残奥会在体育竞赛之外有了更深层的意义。

对盲人自行车选手和盲人竞赛选手来说,领航员和领跑员就是他们在赛场上的“眼睛”。中国盲人姑娘吴春苗在夺得百米冠军后,把金牌挂在了领跑员李佳雨脖子上,只因她“听说没有颁给领跑员的金牌很失望,但金牌也有他的一份”。

残疾人与健全人的融合,并非健全人协助残疾人的“单箭头”活动。从北京奥运会到残奥会,共有63名残疾人志愿者直接在赛场上提供服务。而在数千名参与残奥会报道的记者当中,也有40多名残疾人记者。

坐在轮椅上的齐凯利是一名在举重馆工作的志愿者。这个19岁时脊髓意外损伤而在轮椅上坐了16年的网站编辑说:“以前都是被别人服务,现在有幸服务大家,很开心。”

对于志愿者队伍中的主力军——大学生,他们在为残奥会和残疾人运动员服务的过程中,也接受了珍贵的精神洗礼。坐式排球赛场志愿者经理、中国农大校团委副书记庆兆坤就表示:“我们服务运动员,运动员感染、教育我们,咱们这是谁帮谁呀!”

同时,数以万计涌入“鸟巢”、“水立方”等残奥赛场的观众,在近距离欣赏残疾人运动员挑战自我的过程中收获了感动、震撼以及对残疾人甚至生命更多的理解。

当“刀锋战士”站上红色跑道,几万名全场观众几乎都站起来为他鼓掌;而当他以风一样的速度冲过终点,这个21岁的“无腿飞人”享受到了更热烈的欢呼声以及环绕全场的人浪。“非常多的人为我鼓掌,我觉得运动员就是为这些人存在的,”皮斯托瑞斯说。“有几万名观众为你喝彩,你很难表现不出色。”

运动员享受观众的热情支持,观众则从残疾人运动员身上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有观众在观赛后感叹,看残疾人运动员比赛“太震撼了,能让你感受到生命的尊严,一种非比寻常的力量和震撼”。

共享盛会 共享社会

9月17日,英国代表团举着“谢谢中国”的横幅进场。当日,北京2008年残奥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新华社记者韩传号摄

从23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运动员参加的第一届残奥会开始,残奥会历经48年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它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按照“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承诺,中国在7年的筹备工作中倾注无数心血,残疾人运动员的感谢之声就是对北京残奥会精心准备的最大肯定和回报。

瑞典轮椅篮球队以及伊朗七人制(脑瘫)足球队都曾在赛场打出“谢谢中国”的标语。伊朗足球队队员马希尼告诉记者:“这个条幅主要表达了我们对中国的感情,因为中国人民在这几天的比赛中对我们太热情了。”国际残奥委会主席菲利普·克雷文在残奥会闭幕当天也表示,两个奥运,同样精彩;为此“我也想感谢中国政府、北京市政府、北京奥组委以及残奥会的三个赛区的所有有关人员,感谢你们”。

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杨树安最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残奥会筹备过程中,北京奥组委投入了比奥运会更多的人力和资源来确保赛事的顺畅进行。他坦言,残奥会竞赛管理方面的协调工作更加复杂。残奥会20个大项中,国际残奥委会直接负责的只有4个,其他项目从属不同体育组织。“各个组织的管理方式不同,而要在残奥会上执行统一标准,需要在很多方面进行协调。这是与奥运会不同的,也是有难度的。”

然而,残奥会举办的意义绝对不仅是带给残疾人运动员一个四年一次、持续10余天的大Party(聚会)。克雷文说,就北京残奥会而言,这是能带来变革的催化剂。我们看到,以前没有做到的,在这里做到了,不只是实际的进步,而且是思想、想法上的进步,人们对于残疾人更加关注,残疾人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我们也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国家能够以中国为榜样。

借由残奥会,北京把“无障碍”的概念延伸到赛场内外。除了北京残奥会各竞赛场馆及残奥村等非竞赛场馆无障碍设施全部达标外,北京的重点景区、宾馆、饭店、银行、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都实现了通行无障碍。另外,北京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导盲犬使用和管理的通告》,规定导盲犬作为特殊犬类,被允许随盲人出入所有比赛场馆、竞赛场和公共场所。尽管只是临时的法规,但残奥会无疑为中国导盲犬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11天比赛中数百人次打破世界纪录很惊人,11天里残疾人运动员、志愿者以及观众的融合很温情,而一个让残疾人可以自由出行的城市、一种让他们可以随心享受的社会生活,才是借助残奥会创造的最美好的未来。

新华网北京9月17日奥运专电(记者张薇 沈楠)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