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几位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志愿者在国家体育馆媒体工作间请记者品尝月饼。当日,中国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佳节。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银辉遍洒北京城。灿烂月华之下,“鸟巢”气象万千,“水立方”如梦如幻,多少梦想,在此升腾…… 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教练员、工作人员、记者和观众欢聚在北京,共享明月之夜,共叙团圆之情。运动员们在赛场上为了梦想顽强拼搏,超越自我;工作人员、志愿者和记者们坚守岗位,辛勤工作;观众们尽情地呐喊助威,为残疾人运动员献上崇高的敬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之夜,不论离家千里万里,北京残奥会让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都沐浴在浓浓的大家庭氛围中。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银辉遍洒北京城。
灿烂月华之下,“鸟巢”气象万千,“水立方”如梦如幻,多少梦想,在此升腾……
超越残缺 求人生圆满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对酒当歌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当年,诗人李白困惑于宇宙之谜,感叹于人生苦乐。
中秋之夜,北京残奥会的比赛在继续进行,没有比赛的残疾人运动员则欢聚残奥村。明月之下,多少个行动不便的肢缺者,感觉自己像在飞翔;多少个失去光明的盲人,心灵洒满清辉。他们以一己之残躯,努力去追求人生与心灵的圆满。
在浩瀚宇宙中,人是如此渺小而又如此伟大。千百年来,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的思考,从未停止过对梦想的追求,从未停止过与“心魔”的搏斗,从未停止过对人格健全、精神圆满的企盼。
很多年前,一个中国独腿小男孩一次次单足蹦着跃过支架上的木棍,没有教练,没有场地,甚至没有垫子--横杆下,只是一堆泡沫塑料。后来,他开始接受专业训练,1996年,他在亚特兰大残奥会上单腿跳过了1米92,一时震惊世界。这个人名叫侯斌,三届残奥会金牌得主,北京残奥会全球形象大使,9月6日晚上,他再一次让全世界震撼:凭借一根绳子,他竭力攀登39米,点燃北京残奥会主火炬。
这是无数人为之热泪盈眶的时刻,侯斌代表了所有跌入厄运之中然而并不屈服的残疾人,心存光明,自强不息,从命运的黑暗中挣扎出来。
在自己新近出版的《什么造就了残奥冠军》一书中,侯斌这样写道:“在我心里有一处阴阳交界之门紧紧封闭着,那扇门锁不上,这常常让我感觉自己像在恐怖片里一样地活着,每天拼命训练、钻研,日行慈善,用满满的一切来战胜这些恐惧,证明自己有生命力。”
恐惧、孤独、绝望……健全人很难理解一个残疾人遭遇身体残缺时的深切痛苦,而他们从命运的黑暗中攀爬出来、完成精神,又要付出何等的艰辛!
北京残奥会,让世界看到了残疾人的意志与勇气,看到了生命的尊严与价值,看到了残缺身躯无法掩盖的精神的强健。
38岁的朱建辉是一个重度脑瘫患者,如果不是体育,他不可能离开福利院出来参加硬地滚球的训练,并代表中国队出现在北京残奥会赛场上。中秋节这一天,他吃到了月饼。记者问他味道好不好,他竖起了大拇指。教练杨森说:朱建辉不会说话,只会用竖大拇指与小手指头来表示“好”、“坏”。
杨森说,参加体育训练后,朱建辉变化太大了,身体灵活性与稳定度大幅提高,接触社会多了,人也变得开朗多了,不像以前那样内向与自卑。
对残疾人来说,体育,如此充满魔力,让他们健康,让他们自信,让他们融入社会,体育,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这是超越躯体残缺的圆满生命。
在中国残疾人体育刚刚开始的年代,条件艰苦,社会又存偏见,但他们并没有放弃。曾经有一位不知名的盲人运动员,烈日炎炎下,他站在田地里,用借来的铅球练习投掷,他自己无法捡球,只能由年迈的老父颤巍巍地在烈日下往返,每当他投得更远些,老父亲便走得更远些……
如今,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已得到长足发展,并在雅典奥运会上跃居金牌榜首位。但是,在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史上,将永远镌刻着这位盲人选手与他的老父亲的画面。
这轮明月,属于自强不息的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