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之交通:通向现代化的道路
[ 2008-09-04 10:48 ]

 
王文澜是《中国日报》资深摄影记者。2002年至今一直担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在过去的30年,他不断地用镜头记录下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虽然北京政府说奥运会过后环境标准不会降低,但他们却没有提到交通的问题。大概是他们忘了,但这实在不该忘。

事实上,大概自七月底以来,首都北京就一直享受着三十多年不遇的良好的交通条件。尽管有的人要说,那是因为70年代的北京远不像现在这么大。

 
摄影记者:王文澜

老北京人则更喜欢幻想回到那个自行车的年代。但那个时代的问题,或者说是缺陷,在摄影师王文澜先生拍摄的照片上一览无余。这张照片取自崇文门的十字路口,这里自古属于北京的城中心(包括紫禁城周围的街道和房屋)。

在照片上,你看不到任何轿车。那是一个总体生活水平仍然很低的时代,那时候大多数人只能买得起样式相仿、黑色、松垮的衣服来过冬。

但尽管没有轿车,路上还是挤得可以——公车、电车和自行车、行人挤作一团,老式车里排出的尾气染黑了整片天空。如果当时有人说北京有一天会举办奥运会,一定会被当作笑话。

相比之下,另一张取自前门附近的照片上的景象则更加井然有序,也更让人放松。照片里,公车上的广告画(虽然我和摄影师都不喜欢,但取景时实在无法避免)、人们的穿着、游客和居民混杂的人群、更好的交通工具还有照片一角处那座映衬在午后天空下被翻修一新的古老建筑,这些无不反映了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发生的种种变化。

 
摄影记者:王文澜

正是北京道路和公共交通的改善帮助北京赢得了举办奥运会的资格。

如果没有这些努力,在北京生活就不会像今天一样高效而洁净。但北京的官员们也不应忘了,这些改善是通过实施针对私家车的限行措施而做到的(目前北京私家车的数量已达到300万)。

为了使北京将来成为更受欢迎的城市,对新道路建设和公共交通体系的投资不应该缩减,而应该加大。

英文原文:Road to modernity

(作者:《中国日报》YOU NUO 编译:欧叶)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