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记者灾区经历感动:不忍心再让他们说下去
[ 2008-05-26 09:11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驻中国的许多外国记者纷纷前往灾区进行采访。他们用镜头、用文字记录着有关中国人民全力救灾的过程,一幕幕感人的情景也感染了这些西方记者。《世界新闻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西方记者都对迅速及时的“中国式救灾”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他们的内心也不知不觉和灾区人民连在了一起。

20家外国媒体奔赴四川

为了让更多的受众了解四川灾区的真实情况,中国国务院新闻办联合外交部、国务院港澳办、国务院台办等部门,邀请了20多家中外媒体记者组成采访团,于15日晚前往四川进行采访。

这20多家媒体中包括德新社、路透社、《纽约时报》等西方主流媒体。此外,另有20多名境外记者先于采访团抵达成都,加起来,参与四川灾情报道的外国媒体共20家。

路透社驻京记者马克就是采访团的成员之一。刚从四川灾区回到北京仅两天的马克,在接受《世界新闻报》记者采访时,沙哑的嗓音中透着一丝疲惫。但一说起在灾区的采访经历,他马上变得兴奋起来,“我所看到的一切都令人震撼和感慨”。

据马克介绍,为了全面报道汶川灾情,这次路透社记者几乎是全体出动。“驻京办公室里所有的摄像和制片人,在地震发生当天就都去了四川”。而马克由于刚刚结束对奥运火炬珠峰传递的报道,所以晚于同事3天抵达了灾区。不过,这位有着20多年采访经验的老记者,很快便进入了状态,16日凌晨5点就和同事们开始了一天的采访工作。

“不忍心再让他们说下去”

外交部新闻发布处处长华宁告诉本报记者,16日上午,采访团来到汉旺镇上的东方汽轮机厂进行采访。地震发生时,这家大型工业基地的厂房不幸倒塌,4000多名职工被埋在废墟下。

虽然有过多次采访地震的经验,也曾报道过1999年的土耳其大地震,但马克还是被这惨痛的一幕深深触动了。他说:“当那些充满泪水的脸庞在我的镜头前出现时,我明白他们正在遭受的痛苦,我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不忍心再让他们说下去。”

俄通社—塔斯社记者索罗维诺夫也是本次中外记者采访团的一员。索罗维诺夫说,他在东方汽轮机厂采访时,遇到了一位70来岁的老奶奶,老奶奶每天步行一个多小时来到厂区,期待被埋在废墟下的儿子能够活着出来。她指着倒塌的车棚下的一辆自行车说,她的儿子每天就是骑着这辆自行车上班的。

老奶奶在接受采访时,眼里始终含着泪水。索罗维诺夫和在场的其他记者,都争先握住她的手,不断安慰这位年迈的母亲。索罗维诺夫说,在返回的路上,几乎没有记者说话。当一名中方工作人员问及一名德国记者的感受时,这名记者面色凝重地摇了摇头:“Not so great(不太好)”。

“中国的救援工作很出色”

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开展了救援活动。“中国式救灾”让西方记者深感敬佩。

德新社记者樊廷告诉本报记者:“我看到很多中国军人以及从其他地方来的人在实施救援,所以我想,那些被埋在废墟中的人并不孤单。这些救援人员尽了最大的努力,中国的救援工作很出色。”

索罗维诺夫认为,中国的灾后救援工作紧张有序。他16日前往德阳市采访时,看到沿途几乎所有的车辆都挂着抗震救灾的标语,尽管路上的车很多,但秩序井然。“车厢里、车顶上,满载着大包小包的矿泉水、饼干、方便面。灾区的吃穿用品很充足”。

路透社的马克也对中国救援能力印象深刻,特别是那些勇敢的中国解放军战士。马克说:“我身处中国军人之中,除了见证他们的专业精神外,也感受到他们的友善和认真。”

马克还提到,几天前他和自己的母亲通电话时,母亲还问起中国的救灾情况。他告诉母亲,灾区到处都有水和食物供应,到处都能看到医生们在照顾受灾群众。“我告诉母亲,看起来中国并不是特别需要国际援助,因为她自己的救援行动是如此顺利和迅速。”

另外,救援人员不放弃任何挽救生命的机会,也让西方记者深受感动。来自法国《观点》周刊的蒲皓琳女士说:“每个人都充满信心地在尽全力抢救生命,这非常好。”

感慨中国领导人的敬业

四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马上赶赴灾区,此后他一直辗转于四川省内,在灾区一线指挥抢险救援。1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也抵达四川灾区,慰问灾区群众,并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细心的外国记者一直关注着中国领导人在灾区的一言一行。俄通社—塔斯社记者索罗维诺夫高度评价了中国领导人的敬业精神:“我们能看到中国政府抗震救灾的决心。中国总理温家宝每天花这么长的时间工作在灾区第一线,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睡觉。”

还有一些西方记者注意到了中国政府在此次灾情信息处理方面的变化。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的驻京记者孔安说:“这次中国政府对灾情比较公开,媒体的报道也很及时,有些是非常深入的,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时时刻刻都在经历感动”

“在灾区采访的这些外国记者,可以说每个人都从心底里被触动了,他们的报道也都带有自己的感情。”外交部新闻发布处处长华宁对《世界新闻报》记者说。

瑞士记者弗雷德13日晚上就赶到了重庆,第二天又奔赴成都。那些乐观向上的灾区人民,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看,在绵阳的体育场,那些孩子们还在玩游戏,这一幕是最感人的。我的父母对我在这里采访也有一些担心。我想跟我的父母说,我很想念他们,尤其是看到这些受灾的中国家庭,我更觉得能和亲人在一起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最后,弗雷德用中文对本报记者说:“加油,中国!”

英国电视4台驻京记者林夕也是13日到的四川,地震发生前她正在英国休假,一听到消息,她就立刻买机票飞回了中国。

“当我从网上得知汶川发生地震后,我的心也在流泪。我在当地的一所受灾小学采访时,看到一名遇难学生的父母正在为他们的孩子哭泣,这一幕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脑海中。这所小学的学生虽然经历了可怕的灾难,但他们想上学的愿望并没有破灭,所以我希望他们能够有美好的未来。”

路透社的马克当了20多年记者,按理说对什么事都能以冷静的态度对待,但这次在四川,当他看到来自各地的志愿者时,他的心还是软了。“尽管我是一名正在工作的外国记者,但我还是和受灾群众一样领到了水和食物。我觉得现场的所有人,包括战士、救援人员、受灾群众和我自己,我们都被团结在了一起,我时时刻刻都在经历着感动。”(来源:世界新闻报)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