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世界报》:走进中国三个家庭
[ 2008-05-14 09:31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据德国《世界报》5月10日报道,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在过去20年里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今中国有5.5亿城市居民,大多数居民的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富多彩和国际化。《世界报》记者走访了北京3个不同家庭。

月收入1400元家庭

美琪3月25日满一周岁。母亲佩佩和当木工的父亲李先生在麦当劳为她庆祝了生日。这家在中国有900家分店的快餐连锁店专门为儿童举办生日派对。给美琪过生日的费用是34元,这对只有一人工作和月收入约1400元的家庭来说已经是笔很大的开支了。

美琪的姥爷是一家国有企业的退休职工,姥姥是家务女帮工。他们有近4000元的月收入,也接济子女一些。100天哺乳期过后,美琪吃的是中荷合资的多美滋营养奶粉。一盒多美滋奶粉售价70元。最初,婴儿每两天需要一盒这样的奶粉。

与几乎所有的家庭一样,美琪的父母也使用帮宝适尿布,42片包装售价80元。食品、尿布、护肤霜和浴液几乎耗尽了父亲的全部收入,祖父母支付生活的其他所需。

当年姥姥是用布尿片抚养其1981年出生的女儿佩佩的。那时奶粉是定量供应。每天的牛奶供应量是250毫升,她必须再给佩佩喂米粥。

很少到餐馆吃饭和从未到外地度过假的姥姥认为,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好多了。她的愿望是有一套100平方米的住宅。她女儿希望有一辆奥迪,去休假旅行,美琪得到最好的教育。

有车有房一族

现年35岁的曾楠从事信息工作,比她大4岁的丈夫是企业管理人员。两人每月可支配收入合在一起超过2万元,他们买得起私有住房和小汽车。其独生子涛涛今年8岁,上小学二年级。

在母亲陪他去学校之前,全家人用早餐20分钟。涛涛的标准早餐:一杯牛奶、一碗干玉米片和一个煮鸡蛋。有时也吃些蛋糕或饼干。过去北京人的早餐只有馒头。“喝粥没有时间”,曾楠说。如果时间很紧的话,她就带儿子在去学校的路上到肯德基用餐。那里甚至有中式早点,有3种粥和油条。曾楠的父母住在附近,他们每天早晨吃传统的中式早餐———没有奶制品。

曾楠为儿子涛涛在全日制学校用餐每月支付550至650元。正餐有肉、蔬菜、汤、饭后甜食、米饭或面条。营养意识较强的曾楠每天晚上还让儿子吃些水果,吃个酸奶。曾楠回忆说,她16岁时才第一次品尝酸奶。

富人阶层

在270多平方米大的私人住宅的所有房间里,都可以看到玩具和婴儿用品,这套住房位于北京有人看守的高档住宅区。8个月大的孙子毛豆,是房地产经纪人庞先生及其妻子的宠儿,这套住宅属于他们。毛豆的父母与其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尽管他们有自己的60平方米的住宅,因为毛豆很小,父亲庞博不久要去美国读工商管理硕士。他是网络专家,清华大学的毕业生。他的妻子潘文婷在中国一家石油公司工作。

钟点工每周来3次。厨房的柜子里堆放着给毛豆吃的亨氏果汁和蔬菜汁、雅培奶粉和婴儿食品、钙片、鱼肝油和葡萄糖。毛豆的喂食按父母每周制定的食谱进行。

帮宝适、玩具、服装和出生后头几周请保姆———毛豆的月开支超过了美琪一家———包括祖父母和父母在内的整个大家庭的月收入。庞先生的家庭有宽敞的住宅、两辆小汽车。

如今中国有约200万上中产阶层人士买得起像庞先生家这样大的私人住宅。此外,中国的富裕阶层开始购买别墅。

“在过去20年里,吃、住方面的变化最明显”,庞先生说。在1988年之前,庞还自己到市场上买蔬菜和肉,吃多少买多少。如今到处都可以买到半成品、富含维生素和钙的产品以及进口水果。庞先生一家每周去家乐福、麦德龙或沃尔玛的鲜货部购物一次,把暂时不吃的食品放到冰箱里冻起来。他们还经常去餐馆吃饭。 (来源:新华网)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