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道德模范在京巡讲”第三场报告会在北大举行
[ 2008-05-09 17:18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全国道德模范在京巡讲——与青年话成长”报告会5月9日下午在北京大学芍园正大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这场报告会是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举办的“全国道德模范在京巡讲” 第一阶段的第三场活动。报告会的主角是全国敬业模范青岛港高级固机经理许振超、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总医院院长李素芝。

在报告会上,许振超、李素芝先后从自身经历谈起,向在场的青年学子们生动讲述了自己敬业奉献的模范事迹,深深吸引了现场的同学们。


许振超为北大同学做报告

许振超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从一个初中毕业生成长成为一名掌握现代技术的“桥吊专家”的经历。 许振超是青岛港一名由普通工人成长起来的基层队长,与集装箱、装卸桥打了20多年交道。尽管桥吊经历了多次技术升级,但他从未在这些新的技术面前低过头、服过输,凭着苦学肯钻的韧劲,实现了他的人生追求。

许振超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他时常想,虽然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练就一身“绝活儿“,做个能工巧匠,同样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港口的培养。在港口多年的生产实践中,许振超深信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可以没文凭,但不可以没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发奋学习才能成就未来。

谈到他的团队,谈到连续6次打破世界集装箱装卸生产记录,谈到刷新铁矿石卸船的世界记录,他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之情。许振超说:“我们用事实证明:中国的码头工人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干的,我们也能干,别人不能干的,我们照样能干。”


道德模范李素芝

李素芝向学子们讲述了一个从沂蒙老区走出来的青年,放弃条件优越的上海大都市,到遥远的西藏工作的故事。他进藏23年,以一名党员的责任、一名医生的良知,扎根边疆,把一腔爱国热情充分体现到本职岗位,克服高原自然条件诸多困难,在海拔3700米高原实施浅低温不停跳心脏手术,开创了世界先例,也填补了国内空白。他先后发表有价值论文30篇,获得科技成果奖项30项,开展新技术134项,其中17项填补高原医学空白,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20项。

这些年来,李素芝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县区,走遍了驻藏部队所属连队以上单位和边防线上的每一个哨所,行程40多万公里,诊治边防官兵和农牧民群众30多万人次。

这些年的高原行医经历使李素芝深切感受到,藏族群众往往是通过每个党员的具体行动来认识党的,不仅要看你怎么说,更要看你怎么做。1997年冬天,西藏那曲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雪灾,6万多名藏族同胞被积雪所困,李素芝奉命带医疗队赶赴受灾最严重、海拔5000多米的安多县救灾。每天踏着1米多深的积雪,连续战斗了80多个日日夜夜。在零下20多读的雪地上,他们帮助藏族牧民穷达早产的妻子贡桑接生,后来,穷达将这个男孩取名为“玛米”,意思是让孩子永远记住,是金珠玛米解放军把他带到了这个世界。在李素芝进藏工作的几十年来,类似感人的故事不胜枚举。

前不久发生在西藏的打砸抢烧时间发生后,李素芝立即组织召开医院党委会、干部大会,传达贯彻上级指示,引导官兵认清真相,积极应对,同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利用医疗优势,多次带医疗队深入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等敏感地区送医送药,宣传当的民族宗教政策,到吉崩岗小学、藏热小学和被暴徒焚毁的拉萨市二中等学校送医送药,以实际行动维护了民族团结和西藏稳定。

报告结束后,道德模范和现场的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同学们踊跃与两位道德模范对话,共同交流对“讲道德、做好人”的认识和理解。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道德模范作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信莲)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