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21世纪初,中国崛起已经成了世界政治中最重要的因素。事实上,“崛起”这个词用得并不恰当,“复兴”可能更准确,因为就历史和国土而言,中国一直都是东亚大国。从技术和经济上看,中国在公元500-1500年间都领先于世界,尽管其影响未及全球。欧洲和美国只是在最近五百年才赶上中国的。工业化时代初期,亚洲的生产总值估计占世界的3/5,1940年却下降到了1/5。今天,亚洲产量恢复到了世界的2/5。分析家预测亚洲在2030-2040年将重归历史最高水平。亚洲当然包括日本、印度、朝鲜和其他诸民族,但是中国终归要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最近30年来,年均8-10%的增长率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这一实打实的经济表现,伴随着以儒学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文化的复兴,提高了中国在亚洲和整个世界的软实力。
“日不落帝国”的软实力受到削弱
实力就是影响他人以取得你所希望的结果的能力。你可以用三种方式影响他人:强制性的威胁(“大棒”),诱惑或报偿(“胡萝卜”),以及吸引别人,以使他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同你的目标相一致。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国家可以由于别的国家愿意追随它、景仰它的价值观、学习它的榜样、追求它所达到的繁荣与开放的高度,从而获得它所期望的结果。这种软实力是吸引力,靠的是同人们合作而不是强制他人。
在国际政治中,产生软实力的资源中的一大部分来源于一个组织或国家所表达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体现在它的文化中,体现在它的对内行为和政策所树立的榜样中,也体现在它处理同其他组织或国家关系的方式中。一位前任法国外长曾用“(美国)能激发他人的梦想和向往”来评价美国的强大。德国《时代周报》主编约瑟夫?约菲曾说,美国的软实力甚至强于其经济与军事资源:“美国文化,无论其通俗还是高雅,都向外辐射着只有罗马帝国时代才有的炽热,而且手法更新颖、迂回。罗马和苏联文化都止步于它们的军事控制范围。美国软实力才真正造就了一个日不落的帝国。”
然而,某些不合法的政策能够损害文化软实力。近年来,尤其是入侵伊拉克以来,美国软实力大大下降。根据许多观察家的估计,在美国吸引力或软实力持续下降的同时,中国软实力却在提升。BBC(英国广播公司)最近对22个国家的调查显示,近一半的调查者把中国的影响视为是“积极的”,而只有38%的人认为美国是“积极的”。
中国软实力难与其硬实力匹配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深具魅力,而今它也正在进军全球通俗文化的领域。华语影片《卧虎藏龙》在非英语电影中票房价值最高,篮球明星姚明具有同迈克尔?乔丹旗鼓相当的潜力,中国将举办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过去10年间由3.6万增长到11万,去年中国接纳了1700万外国游客,在世界各国建立的孔子学院超过170所。当美国之音将中文广播的时间从每天19小时削减到14小时的时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却将其播出时间增加到每天24小时。
在政治观念上,毛泽东的革命时代已经远去。虽然由单一政党领导的中国政体保持不变,但过去30年GDP翻了三番的政治经济成就增加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对于亚非拉不少国家来说,所谓“北京共识”,即对政治体系的强力控制+市场经济,比“华盛顿共识”(西方民主体制+市场经济)更具吸引力。
中国也调整了外交政策。20年前,中国对多边体制持很大的保留态度,与许多邻国芥蒂甚深。现在则不同,中国“入世”,提倡用多边主义解决国际争端。近年来,北京降低了反霸的调门,取而代之的是大力推动国际合作的观念以营造“和谐世界”,并尽量使外部世界确信它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这种新外交有助于减少他国的疑惧,也有助于降低他国联合制衡崛起中国的可能性。
但是,正如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还无法与美国并驾齐驱一样,中国软实力也任重道远。中国没有像好莱坞那样的文化产业,大学水平也逊于美国。美国软实力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它的公民社会。相比之下,中国软实力却高度依赖于政府资源的推动。中国社会的大部分潜力,包括民间社团,都尚待开发。
美国形象因伊战受损,中国形象则因诸多国内缺陷而受损,诸如官员腐败、贫富悬殊、环境恶化等等。西方世界一直对中国民主、人权和法治的进展不满。尽管“北京共识”能够吸引一些拒绝西方民主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中国发展模式的普适度、可持续性都还有待进一步检验。一方面,中国新外交正在增强对亚洲邻国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迅速增长的中国军力也引起了地区关注,尤其是日本对中国军事透明度的抱怨,这可能降低中国外交的有效性。中国尚未成功说服欧盟取消对华武器禁运,很明显是因为欧洲人不满于中国大陆在两岸问题上的“军事高压姿态”。
尽管中国有这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中国的软实力终将同其硬实力的增长相匹配。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了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中国政府机构、媒体和学者也在积极探讨提高中国软实力的途径,比如,去年夏季,《环球时报》就曾连续刊文争论“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实力,还是政治实力”。
中美软实力互补将有助于减少冲突
正如中美国家利益部分一致、部分冲突一样,两国的软实力也在某些领域相互促进,在另一些问题上相互冲撞。一般来说,实力关系是“零和”还是“正和”博弈,取决于行为者的目的。比如,如果两国都要求稳定,任何一方都不担心被对方攻击,那么军力均衡可以使两国处于“正和”博弈中。
无可否认,中美两国政体各自代表着不同的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在中国政治精英眼中,美国试图按照自身形象塑造世界,作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毫无疑问会成为实现美国战略目标的主要障碍。对于美国将其势力渗入他国内政的政策,比如赖斯的“转型外交”,中国一直心存警惕。中国密切关注中亚和其他地方的“颜色革命”,认为这是美国在鼓励和操纵对现存政府的打击。由此看,美国软实力的扩张和运用是其文化、政治观念和外交政策“灵巧地”集于一身的产物。但是,中国人并不喜欢这一套。
对于美国公共舆论和精英来说,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是一个很难接受和理解的政治符号。美国人对中国过去30年取得的卓越成就有好感并且印象深刻。然而,如果你问他们一个问题:“中国的巨大进步,是应当归功于共产党的领导呢,还是尽管有共产党的领导,中国还是取得了进步?”他们会茫然不知所答。对中国软实力的上升,美国人的心情非常复杂。正如乔舒亚?科兰兹克在其新著《魅力攻势———中国软实力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所反映的,大多数美国人的著述都是从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角度来看待中国软实力上升的。
在各自的外交表态上,中美经常会发表相悖的观点和目标。美国人宣称要维护他们在全球事务中的领导地位,中国人则坚持反霸,倡导多极化,而多极化明显是建立在美国地位被削弱的基础上的。其实,那些看上去相悖的目标和矛盾心态掩盖了一些非常基本的现实,即中美之间的软实力互动远非一场“零和游戏”。
首先,几乎没有证据说明中国提升软实力的目的旨在抗衡美国的软实力,也没有证据表明“颜色革命”针对的是中国在那些国家的影响,无论“颜色革命”同美国的战略目标有多大的相关性。美国形象在欧洲和伊斯兰世界被玷污与中国外交无关,也不会直接导致增加中国文化和政治影响力的结果。就像姚明去美国打球并不是为了挑战乔丹一样,好莱坞电影和《疯狂主妇》之类的美国电视剧在中国播映,也无碍于中国影视作品质量的改进。有的中国人会担心美国文化产品在中国流行将降低中国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其实换一个角度看,这种竞争是需要的,也是良性的。类似这样的例子也可以在中美教育交流中找到。对方的教师和学生的水平越高,自己从教育交流中获益就越大。
其次,担心市场经济与共产党领导体制相融合的中国模式(北京共识)一定会挑战西方价值观和发展模式(市场、民主和法治须为一体)的看法,也是可怀疑的。尽管一些国家羡慕中国的成就,但究竟有哪些发展中国家在模仿中国模式,它们在多大程度真正成功学习了中国模式,还值得深入研究。据我们所知,美国人倒是非常愿意看到朝鲜或缅甸现在就开始向中国式的市场经济转型。
第三,中国在外交中运用软实力,客观上可能有助于美国在某些国家和区域所维护的利益。毫无疑问,中国的所作所为首先是从本国的权益出发的。但是,中国不事先声张地努力说服朝鲜放弃核计划、推动经济改革,同美国在朝鲜半岛的政策目标其实并行不悖。北京静悄悄地劝说缅甸政府调整政策,稳定国内局势,也是类似的道理。此外,中国成功地影响了苏丹政府,使其接受联合国在苏丹的维和行动,而在这之前苏丹一直都拒绝在西方的压力下妥协。
第四,中国对美国软实力的抵御是防范性质的,在国内事务方面更是如此。无论中国政治精英对美国人的居心如何心存疑虑,也无论他们如何怀疑美国经验对中国现代化之路的相关性,同对待市场经济的态度一样,中国人也在分享着民主、人权、法治的基本价值。正如一位美国分析家在9?11事件不久后所说的,“我们总是习惯于强调中美持有不同的价值观。但是,假如我们比较一下美国人和塔利班、基地组织的价值观差异,那么中美的差异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了!”
最后,在实践中,中国也不断地借鉴美国软实力构建的许多技巧和经验。
成功的战略经常是软硬实力相结合的产物,即所谓的“灵巧实力”。比如,19世纪,俾斯麦用军事硬实力击败了丹麦、奥地利和法国,又用软实力战略使柏林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欧洲外交首都。所以并不奇怪,人们看到中国也在运用“灵巧实力”的战略。假如中国致力于操纵亚洲政治,并把美国排除在外,那么这种战略显然会适得其反。但中国如果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它是国际事务中正在崛起的“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的观点,那么,它将软硬实力相结合的努力将是一个积极的贡献。这样,未来就取决于美国能否报之以李,愿意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国际制度安排中,将中国视为一个重要的角色。
在软实力方面,今日中国与美欧还远远没有达到平起平坐的地位。然而忽视中国软实力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将是愚蠢的。幸运的是,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对它自己是好事,对世界其他国家也可以是一件好事。软实力并不是一方获益另一方必然招损的“零和游戏”。假如中美两国在对方眼里都是有吸引力的,那么造成互损冲突的前景会缩小。如果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有助于减少冲突的可能性,那么这当然是“正和博弈”关系的一部分了。(作者分别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原文标题为《中国软实力的上升及其对美国的影响》,小标题为编者所加。本报有删节。本文由王文翻译。)(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