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5年前,他与瑞士两位建筑大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一起,合作设计了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国家体育场(俗称“鸟巢”),5年后,他在奥林匹克的故乡希腊,举起燃烧着北京奥运会圣火的火炬,将它送往以“鸟巢”为最终目的地的全球传递之路。29日,联想火炬手、“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李兴钢抵达雅典后便接受了晨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这位低调的设计师表示,希望自己亲手设计的“鸟巢”,能让人们尽情享受到体育所带来的欢乐时光。
意外之喜居然成为火炬手
李兴钢称,担任火炬手给他带来了重重惊喜。“去年我被推选为奥运火炬手,感到特别高兴———我本来以为只有运动员才能当火炬手。另外,本来我被通知到三亚参加那里的火炬传递,直到10天前,才知道我的传递地点是在雅典。”
“三亚是‘祥云’境内传递的第一站,希腊是奥林匹克发祥地。不管是在哪里当火炬手,对于我来说都是莫大的荣耀。明天,我将站在圣火的起点希腊,亲眼目睹圣火被交接给北京奥组委,再经过一路传递,最终于8月8日抵达它的目的地:我们的‘鸟巢’。这一头一尾,对于我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失眠两年交稿后住进医院
2002年,33岁的李兴钢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派驻瑞士,与瑞士赫尔佐格和德默隆公司联手设计方案,参加国家体育场的竞标,并最终入选。在这5年里,李兴钢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作为“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他既要跟业主、政府和奥组委等多方协调关系,又要跟几个国家的工程师和专业设计人员进行协调,同时要为数千张施工图纸一一签字负责;高强度的工作让他连续失眠两年、完成最终图纸后住进医院。
但李兴钢自己说起来,语气却十分平淡,“从2002年到现在,我只是从一个33岁的男人,变成了一个39岁的男人,生活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工作也依然由一个接一个的项目构成。只不过,‘鸟巢’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项目———它代表着国家的重要事件、全世界的盛大聚会。如今它竣工在即,我的压力却没有丝毫减轻。”
4月18日,“鸟巢”将首次投入使用,举办2008年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李兴钢表示,国家体育场目前已经基本竣工,有能力顺利完成这次“首秀”。“举办大型赛事的软硬件设施已经全部到位,现在还未完工的只有那些为开闭幕式配合的环节。”
开幕式不会浪费“鸟巢”之美
张艺谋曾经表示,开闭幕式团队不会白白浪费“鸟巢”的独特之美,“我们会贴着这个建筑来发挥,将建筑的理念融会在整个表演意图当中,也就是天人合一”。反过来,为了配合开闭幕式的特殊要求,“鸟巢”的最后完工时间也一再推迟。对此,李兴钢表示理解:“针对‘鸟巢’的特点,张艺谋的确花了很多心思。反过来,我们也全力支持和配合他们的工作,毕竟开闭幕式对于整个奥运会来说意义重大。”
“当然,在具体工作中,难免出现他们要求的细节与‘鸟巢’整体风格的矛盾,为此我们双方进行了很多沟通和协调,保证了后期改动与前期设计理念的有机统一。开幕式的编排进行得十分顺利,现在已经进入排练阶段。”
针对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鸟巢’设计师泄露开幕式天机、圣火将由巨龙吐火珠点燃”的说法,李兴钢当即“辟谣”:“对于开幕式,我们只知道在硬件方面需要进行怎样的配合,对于具体的细节,比如点火方案和节目安排,我们并不知情。”
平静面对争议还原人类原始追求
从设计、中标到建设的这几年时间里,“鸟巢”因为其重要的地位与特殊的外形,难免遭遇争议。李兴钢表示,建筑与雕塑不同,要评价一件建筑作品,不能只看外观,必须亲身走进它、体验它、感受它的空间。为此,他非常仔细地描述了“鸟巢”完工之后,观众走进赛场的感受。
“首先是外观,我们从远处望着‘鸟巢’时,会被它独特的外形和表现力所吸引。”
“我们接着走进‘鸟巢’,进入外壳与内场之间的观众集散区域。这个时候,你就好像是进入了一个非常热闹的城市空间,这里面有来自全世界的观众,你和你的朋友在愉快地交谈、约会、休息。”
“最后,我们进入内场,外界的嘈杂与无序忽然消失不见,独特的钢结构被膜覆盖。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一个特别简单、纯净的空间。”
李兴钢说,从最开始构思“鸟巢”,他们想要的就只是一个淳朴的、自然的竞技场地。“一切已有的人类活动的起点是其最为动人的时刻,而体育场的起点,就是人类对于竞技和欣赏竞技的原始追求。”
“等到奥运会时,人们走进‘鸟巢’内场,没有人会再去关注场地结构,全场观众的注意力都马上集中到椭圆形赛场的中央。在那里,运动员们在进行热身、准备表现出自己最佳的竞技状态;观众们也全情投入,给予最热烈的呼应,体验体育带来的欢乐———这,就是一个体育场最动人的时刻。”
为了北京奥运这一动人的时刻,很多人像年轻的建筑设计师李兴钢一样,衔“枝”筑“巢”,付出了心血与智慧。8月8日,在灯火璀璨、动人心魄的国家体育场,他们将为国家、为人民交出自己的答卷。(来源: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