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著名媒体人:美式武力思维难套中国军力
[ 2008-03-25 14:01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美国批评中国发展军力“威胁稳定与安全”,显然已经成为一种“惯性”。前段时间公布的2008年的《中国军力报告》又在渲染“中国军力威胁”,全然不顾中国国内的“主旋律”是和平发展,两会代表热议的重点都是国计民生,与军事没有关系。一“武”一“和”,反映出了两国对国际问题的思考习惯的不同。

美国人习惯于用武力思维去思考各类问题。不少美国人相信武力是解决国际分歧、消除威胁的有效办法。伊核或是朝核问题谈判一遇到障碍,便会有媒体鼓噪“是不是该打”、“先打哪一个”;被其他国家公众认为是不可想象的战争,在一些美国人眼中几乎像电子游戏一样可以轻易发动。外交政策倾向强硬的麦凯恩顺利成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而反对对伊朗动武的中央战区司令法伦被迫下台。再比如,在发生次贷危机之前,美国国内新闻中经常看到国防部长身影,却很少出现商务部长或财政部长的影子,更不用说交通部长或教育部长了。

与美国相反,中国外交更多的是展示“和平力”。从传统思维中的“和为贵”、“和气生财”,到现代中国解决国际分歧的首要原则“劝和促谈”。中国活跃在世界的不是中国军队,而是中国的外交官、商务部官员和中资公司与中国商人;逐渐走出国门的中国军队参与的都是有联合国授权的维和行动,与他国的双边军事关系在整体双边关系中也不占最主要的地位,这些都与美国形成强烈反差。正如一位前美国官员所说,“在我们为中国在非洲的外交胜利而叹气的时候,我们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呢?我们建立了一个非洲司令部!”

习惯了“武力思维”的一部分美国人认为,目前国际事务中美国“主战”、中国“主和”的局面,是因为中国的实力还不够,只能选择其他方式。而一旦中国超越了目前的发展阶段,成为可以与美国一争上下的军事强国,军事和武力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就会增强,中国处理国际问题的方式就会趋向强硬。

解除如此担忧的上策不是中国停止发展军力,而是继续执行既有的发展计划,通过军力的增强更多展示“和平力”。中国军队应该更积极地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国际性灾害救援、国际公海反海盗巡逻等人道主义行动,用“和平之师”盖过美国的“武力”形象。在今天这个时代,武力与压力已经越来越没有吸引力,“和平力”才会赢得越来越多的支持和认同。(隗 静 作者是旅居美国著名媒体人,原载环球时报3月21日国际论坛版)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