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打造中国形象要抢占美国人的“情感市场”
[ 2008-03-21 09:53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当前,在美国的主要新闻媒体上,几乎没有哪一天中国不成为热点议题,而报道负面不利的居多,有时更是消极苛责。对于中国来说,要穿透美国全国性媒体的报道藩篱尚且艰难。不过,在作相应努力的同时,也可另辟蹊径,主动赢得美国地方媒体的报道,力争拓宽美国涉华的话语空间。

因为对绝大多数美国人而言,他们在获取新闻与信息时,对地方性媒体的依赖远甚于全国性媒体。因此,若欲在美国公众中推广积极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需要抢占地方媒体这个美国人的“情感市场”。

为何聚焦美国地方媒体?

首要原因是,尽管近年来网络新闻长势生猛,而报纸发行量和电视新闻收视率持续下滑,但地方报刊和电视新闻仍旧是美国人使用频度最高,也是最为便捷的信息渠道。

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对美国人新闻消费习惯的调研结果,美国人平均每日花费大约一个小时来收看、阅读、收听或浏览新闻。而在这一个小时中,有大约半小时是在看电视新闻,约15分钟用于读报。地方电视台是美国人获取新闻时最常用渠道,而报刊次之。美国日报发行量中约九成是地方报刊。这点也体现在报刊读者的数量分布上。在报刊读者当中,经常读地方报纸的人占92% ,而经常读全国性报纸的人要少很多,如常读《今日美国》的有3%,《纽约时报》2%,《华尔街邮报》1%。

其次,尽管报道国际新闻并非地方媒体的优先要务,但地方媒体却是普通美国人了解世界的一扇关键窗口。地方媒体经常从通讯社或全国性媒体筛选国际新闻素材,然后再定夺用哪些和如何用。正如前美国广播公司新闻主播皮特-詹宁斯所说,“驻外记者的作用固然举足轻重,但也没有谁能取代地方媒体的报道角度在揭示外交关系之社会影响时,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

由于传媒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地方媒体偶尔也自己采集部分国际报道。地方报刊和电视台所采用的国际新闻的种类与报道角度,既反映同时也影响其所在区民众对世界和中国的认识。

此外,鉴于美国媒体的结构转型和地方媒体不断变化的需求,对国际舞台上的新闻报道对象来说,着手实施地方媒体策略,已不仅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且也日益变得切实可行。

美国传统新闻模式正日趋转变为一种更依赖于技术的信息集合模式。虽然现在媒体的新闻部门不时被减资裁员,但信息集合模式对内容的需求却有增无减。与此同时,媒体(尤其是地方电视新闻)仍旧存在挖独家新闻的压力。一言以蔽之,新闻媒体、报道对象以及新闻读者的角色,正在随着媒介经济与信息环境的快速变化,而被重新定义。这也为中国加强与美国地方媒体的合作、实现共赢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中国报道与美国大众的关联当然至为密切。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弥漫遍及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传统意义上地方新闻与国际新闻的界限划分如今已很模糊,甚至彻底消失殆尽。

而美国人对国际新闻,尤其是中国新闻兴趣不高,未必是事不关己的缘故,而是面向普通美国人的中国新闻,没有能够得到充分、自如和信服地报道的结果。(来源:环球时报)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