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瞎子岛预计年底完成勘界 将建铁路直通岛上
[ 2007-11-12 09:07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近日,“黑瞎子岛回归”成为了媒体热点。

《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等媒体报道,我国东北端边界――中俄黑瞎子岛勘界工作目前进展顺利,预计年底前可完成全部勘界工作,黑瞎子岛回归已进入倒计时。记者近日来到了黑瞎子岛所在的黑龙江省抚远县进行采访。

“抚远是对俄的东大门,我就想让抚远变成中国的一张最漂亮的脸。”抚远县县委书记牛学有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采访时如是说。

随着中俄界岛——黑瞎子岛(又称抚远三角洲,位于抚远县境内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交汇处主航道西南侧)回归日程的临近,抚远也日渐热门。这个地处中国最东边,每年通关仅有半年时间的县城,去年以3.5亿美元的外贸进出口额位列黑龙江省25个对俄口岸中的第5位。而随着黑瞎子岛回归日期的日益临近,和通关时间有望放开到全年,黑龙江的一些对俄口岸已经把抚远当成了最大“假想敌”。

“等铁路修到黑瞎子岛上以后,那时你再来抚远看看,发展更会一日千里。”牛学有颇具信心地说。

“大马哈鱼之乡”的春天

9月的抚远,早晨3、4点钟,天就已经亮了,江边打渔归来的渔民们黝黑的笑脸上露出雪白的牙齿,成排大鱼躺在地上张嘴蠕动。市民们穿着厚厚的衣服三五成群地和渔民们讨价还价。路上,时不时会遇到两个人乐颠颠地用木棍抬着几条大鱼回家。抚远县委副书记王越平告诉记者,这是近几年来少见的丰收景象。

抚远位于祖国的最东边,号称中国的“东极”。这个历史上偏僻落后的县城临界江而建,由于这里的渔业资源丰富,成就了新中国的一个大渔场。当时的县长就是渔场的经理。“那时,抚远全县不过七八千人,所有18岁以上的人都是渔场的职工,吃皇粮的。”牛学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内邮发代号2-977)。

冷战时期,抚远一直处于战备状态而基本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住在这里的七八千人和东方第一哨的官兵们一起看守着这块土地。通达这里的路途也很艰难,铁路只修到了距离抚远还有150公里的前进镇,公路也一度只修到同江。“所以从佳木斯颠簸到抚远,400多公里的路程,却要走上两天多的时间。”牛学有说。

直到10年前,抚远县城还仅有几幢两三层高的小楼,人们“从城东走到城西,一颗烟还没有抽完。”

不过,抚远人始终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渔业是抚远县财政支柱,曾几何时,丰富的渔业资源不仅使抚远成为中国的大马哈鱼之乡和鲟鳇鱼之乡,在松花江流域已经绝迹的“三花五罗”淡水鱼也都能在这里找到踪影。

然而,因渔而生的抚远也逐渐因为单一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而走到了贫困的边缘,由于只捞不养、重捕轻养,两江丰厚的鱼类资源锐减,渔业大县的“渔财政”逐渐垮塌。到牛学有出任抚远县委书记的2002年底,渔业所占财政收入比重只剩下10%,渔民收入也降到了人均千元以下,县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不算农业税只有900万,而各种债务近亿元,成为典型的国家级贫困县。

是边陲小县、穷县,同时也是资源大县、口岸重镇,能否把抚远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把潜在的地缘、生态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抚远经济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所在。

2002年开始,抚远政府下定决心封河育鱼。他们压缩捕捞船只,限制捕捞量,封锁10万亩通江河流、湖泡,并且推广网箱养鱼、河蟹放养试验,组织和引导渔民利用自然水面养殖畅销鱼种。他们还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了年孵化能力5000万尾、全国最大的鲟鳇鱼人工养殖基地,在每年春天向江里投放鱼苗,截止到目前,已累计放养各类鱼苗1.3亿尾。“鱼苗的成活率在5%左右,正是这四年的放养,让抚远今年获得了一个渔业丰收年。”牛学有表示。

据抚远水产专家介绍,目前全国80%的鲟鳇鱼受精卵和幼鱼出自抚远,鱼苗被卖到了广州、北京等地,产生了极好的经济效益。水产养殖的壮大,还带动了名、优、特鱼精加工。全县个体鱼产品加工企业已达26家,年加工能力达600多吨,鱼产品销往全国十几个省市。他们还与台商合资,利用口岸优势开展对俄鱼产品加工和进出口贸易。今年,抚远渔业产值预计达到1.5亿元,是2002年的5.7倍,生态渔业战略使昔日闻名全国的名、优、特鱼主产区重新又焕发了青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