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嫉妒中非“密月” 中国援非洲“口惠实至”
[ 2007-11-09 14:20 ]

11月4日晚,北京峰会一周年纪念招待会上,利比里亚演员郝歌在演唱中文歌曲《怀念战友》。

援助非洲不只是一句口号,中国人更把这句话做到实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一周年之际,让我们检验中国在非洲如何实践承诺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袁欣是中国众多援非志愿者中的一个。这个来自四川成都农业大学兽医系的女孩,一年多前选择到埃塞俄比亚奥罗米亚州泽瓦镇的一处荒漠腹地,教授当地民众农业知识。

这是在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前夕,袁欣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第一支服务期为一年的外援志愿者服务团一员,踏上了前往非洲的旅程。在随后举行的北京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宣布了包括增加对非援助规模、提供优惠贷款、设立中非发展基金等8项政策措施。

一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10月31日,袁欣回到中国。对这个年轻女孩来说,这一年留给她的未免有些沉重,恶劣的生存环境让她染上了疱疹病毒,并患上了良性肿瘤。但袁欣却打算重返非洲,因为她忘不了当地人留恋的目光:“大家都拉着我的手说,‘小姑娘,我们都希望你留下来。’不仅仅是我们的知识,不仅仅是我们的技术,不仅仅是我们带给他们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一种交流。……那里更需要我。”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研究室主任徐伟忠认为,中国在非洲受到欢迎并赢得信任,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几十年来对非洲不变的“诚意和友谊”。北京峰会后的中非合作更说明了这点。

从桑加勒卡姆的田间地头说起

在位于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36公里处的桑加勒卡姆的田地里,一陇陇绿油油的白菜、黄瓜等蔬菜长势喜人,田间地头不时有中国人的身影穿过。

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约20%的人口,对于尚有80%的国家和地区粮食不能自给的非洲来说,中国经验的利用价值可想而知。

在2006年11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作为众多承诺的一项,中国政府承诺今后3年内在非洲建立10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并派遣100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站在中国援塞内加尔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的示范田边,你没有理由不相信,中国援助非洲的措施正在得到落实。

中国政府积极兑现承诺

或许我们还要更详细的数据来证实这一印象。

——中国已与45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双边援助协议,与10个非洲国家签署了优惠贷款框架协议。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出资并承办的中非发展基金有限公司已在北京开业,首期10亿美元全部由国家开发银行出资,二期基金将增至30亿美元,最终达到50亿美元。它被认为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致力于非洲发展的基金。

——中国承诺援建的非洲联盟会议中心于5月25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正式奠基。该会议中心占地面积11.3公顷,总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包括能容纳2550人的大会议厅、多功能厅、紧急医疗中心、数字图书馆等配套设施。

——中国已与28个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签署了免债议定书。

——中国向非洲国家开放市场,26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今年7月起享受454个税目输华商品零关税待遇。

——中国政府批准在赞比亚、毛里求斯和尼日利亚的经济贸易合作区项目已经启动。

——中国今年已为非洲国家培训了4150名各类人员;中国第一个援非疟疾防治中心已在利比里亚成立,并将于未来两年内分批启动其他31个疟疾防治中心的设立工作;中国今年将向非洲国家提供2683个奖学金名额,比上年增加近700个。

中国企业在非洲“将心比心”

在中非合作中,中国企业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中非合作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来到非洲发展。截至2006年底,中国累计对非各类投资135.8亿美元。今年前6个月,中国企业对非直接投资4.85亿美元。

在寻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中国企业也为所在社区做一些惠及民众的事情,这是中非合作的新特点。不久前,一条宽约12米、长约400米的道路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正式交付使用。这条耗资22.4万美元的道路,由一家中国私人公司出资建造。它的建成不但方便了这家中国公司的车辆出入,同时也为当地居民出行带来便利,被当地政府命名为“北京路”。

中国企业还主动考虑到环保问题。比如,中国在刚果(金)投资经营了一家铜钴冶炼厂。以前工厂靠烧木材干燥原料,尽管这样做经过当地有关部门批准,但是考虑到对当地森林的破坏,工厂技术人员几经探索,最终想出了一个对生产设备进行改造、将冶炼过程中产生的烟气通过管道输送到干燥炉周围的办法,既避免了燃烧木材,又将烟气变废为用。

中国信守承诺受到赞誉

巴尔卡是乍得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进步报》主编。两个月前曾去中国访问的他,在贵州参加一个午宴后,特意留下了餐桌上印有他中文译名的桌卡。如今,他把这个桌卡放在办公桌上,作为访问中国的纪念。

在巴尔卡看来,是中国技术改变了他的工作方式。以前报社与外省通讯很困难,但是中国公司在乍得引进的CDMA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巴尔卡豪不吝惜对中国援助非洲措施的落实情况表示赞扬,称他们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很多非洲人都表达过类似的看法。非洲驻华使团长、喀麦隆驻华大使埃蒂安的说法最具代表性。他在11月4日晚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一周年的纪念招待会上说:“北京峰会是一次创新的会议,这一历史性会议为中国与非洲友好国家的合作奠定了新的基础。一年来,中国政府积极兑现承诺,落实峰会成果特别是8项政策措施结出硕果。非洲国家愿继续与中国齐心协力,共同把中非友好合作关系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这天晚上,承办招待会的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里响起了激情洋溢的非洲鼓点,就如同一年前的今天,一股强劲的“非洲风”吹向这里一样让人印象深刻。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