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势七:生态环境保护迎来拐点
近来环境突发事件频发,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接近边界。贾建芳认为,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遭遇环境危机影响到群众正常生活,这意味着仅仅注重发展经济是不够的,“只要有一项关键指标是后退的,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可能会被颠覆”。
一些地方不断蔓延的污染事件正在演变为警醒人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反面教材,如今已经很少有官员还固执于“宁愿毒死,不愿饿死”的口号。生态文明的观念渐入人心。
十七大报告提出,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王一鸣从经济学视野对这一要求进行了解读:“当前最迫切的,一是要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资源价格偏低,必然造成对资源过度需求和浪费,误导资源性产业过度发展,致使产业结构升级缺乏压力和动力。二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以增值税为主体的财税体制,客观上刺激了地方不顾资源和环境条件,盲目发展财政增收效应大的传统重化工业。三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实施生态环境指标统计考核公布制度,形成政府机构、专业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这些改革如果能够进展顺利,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目标就不难实现。
走势八:房价有望避免暴涨暴跌
“快速城市化使得地价快速上涨,而‘溢出的财富’应该更多地收归中央财政。”中国社科院易宪容研究员分析说,“近年来土地产生的财富约有50万亿元。这部分财富的公平分配,可通过区域之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来实现。中央财政通过一定分配机制,用来自发达地区城市化的巨额收益缩小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公共服务差异。”
易宪容认为,这一轮经济增长过程中,房地产带动了很多地区和产业的发展,表现为经济繁荣,居民住房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高房价,进而造成两大资产价格泡沫,一个是房地产,一个是股市。这是我国经济未来的重大风险。
如何应对这些风险?易宪容认为,关键看政府如何权衡经济与房地产市场的关系:是让房地产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是短时间内把规模做大。目前,房地产市场最大的问题在于,一些地方政府短时间内把大量土地卖出去。他举例说,南方某市在2000~2006年间,每年批地数十平方公里,几乎到了无地可卖的地步。显然,这样的发展道路将难以为继。
“有一个银行信贷员告诉我,他们同事每个人都通过按揭买了四五套房。这是拿银行的钱在炒房,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住房人均面积的增加将失去其应有的意义。”易宪容说,“政府把住房的消费和投资区分开,有效控制投资,同时对信用政策进行很好的规定,房地产业就可以在拉动经济与促进民生福祉二者之间实现均衡发展。”(来源:半月谈 编辑: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