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环球在线首页  
 
 
 
 
 
嫦娥奔月第一步——访绕月探测工程副总指挥雷凡培
2007-10-24 17:34

嫦娥奔月第一步

――访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绕月探测工程副总指挥 雷凡培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10月24日,长征三号甲火箭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卫星,“嫦娥奔月”成功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现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雷凡培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雷凡培

“嫦娥”是型号任务重中之重

雷凡培首先指出,我国绕月探测工程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实现首飞,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拼搏奋斗的结果。他说,集团公司承担绕月探测工程中卫星和火箭两个系统的研制任务,对此,集团公司原总经理、现任国防科工委主任张庆伟和现任总经理马兴瑞高度重视,从全局考虑,统一部署、精心策划,并多次到一线听取汇报和调研,推动了研制工作部顺利开展,促进了“两总”狠抓质量工作,保证任务按时间节点完成。从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到成功发射,实现了“一年半转正样星研制,三年实现首飞”的任务目标。

作为分管集团公司宇航工作的主要领导,雷凡培谈到,近年来,宇航发射进入高密度发射阶段,力保次次发射成功,是要付出大量心血代价。他深有感触地说:“从事航天就是从事了一个蕴含高风险的行业,发射只有‘0’和‘1’两个结果,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没有中间选择的道路。这意味着对待每次宇航发射任务都必须聚精会神,全力以赴。”

谈到这项工程的深远意义时,雷凡培强调说,绕月探测工程是中国航天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是我国开展深空探测的第一步,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升空为探月工程的绕、落、回“三步走”战略打下了扎实基础,同时也为探月工程二期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更为重要的是,绕月探测工程也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十六个专项中第一个开始实施的工程,这次任务的完成对后续专项任务的实施和推动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圆满完成此次任务,集团公司加强了对火箭和卫星技术状态的管理,型号队伍在研制中坚持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质量管理归零的“双五条”标准,沿袭了以往型号管理和组织经验,开展了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分析验证工作。此外,在型号完成了总装、测试工作之后,又按照上级领导提出要求,进行了设计和产品“两个百分百”的确认工作,确保了产品质量。

谈到“这次发射”时,雷凡培说:长三甲火箭发射后,当完成星箭分离,星上太阳能帆板打开、定向天线打开等一系列动作完成后,意味着卫星发射取得了初步成功,但对整个工程任务而言,仅仅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火箭卫星研制突破瓶颈

嫦娥一号卫星和火箭是绕月探测工程的“焦点”,也是工程的“生命线”。卫星平台主要是以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设计和研制的,有效载荷主要由中国科学院承担,技术变动较大,技术创新点多。

雷凡培陪同有关领导检查工作 黄琦摄

雷凡培与有关领导、专家在一起

雷凡培认为:尽管卫星研制创新点多,但最主要的反映是在卫星奔向380000公里并绕月球飞行带来的飞行控制能力。而且卫星研制中,遇到了诸如轨道设计、变轨策略、环月制动、数据传输等许多关键技术都是“第一次”,这就意味着要探索和创新。为此,集团公司上上下下以卫星研制为主线,加大组织管理和协调力度,卫星系统“两总”坚持每周召开一次调度会制度,严格开展工作。为确保实现绕月飞行目标,卫星系统“两总”制定出了80多种预案模式。在卫星研制过程中,与中国科学院、中电集团密切合作,充分体现了全国大协作的精神。

谈到长三甲火箭时,雷凡培说:“金牌火箭”虽然已经成功发射14次,但这次发射却不同以往。由于发射窗口的特殊性,给火箭发射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难度。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由于受奔月点和进入制动点等条件严格限制,要求火箭必须在十分有限的发射窗口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窗口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各有一次,每次只有三天,每天只有35分钟,执行此次飞行任务的长三甲火箭系统“两总”,认真开展了可靠性增长工作,在一些关键环节对火箭进行了可靠性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火箭的可靠性。为保证卫星成功发射和顺利完成星箭分离等动作,长三甲火箭系统“两总”在测试和装配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程进行,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进度。同时产品进入发射场后,从预案上认真研究,产品一共进行了四次总检查,状态很好。

在发射前,集团公司领导和航天老专家们一起认真听取了卫星和火箭系统“两总”的汇报,专家通过了火箭加注前的评审,火箭、卫星“两总”进一步明确了目标,统一了思想,为“零窗口”发射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雷凡培深有感触地说:航天人在尽情享受成功的同时,也把成功当成再接再厉的动力,当成了续写成功的新起点。

(特约记者 宋丽芳 黄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