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首选发射窗口为10月24日18时左右。综合统计,月球探测每投入1美元,产出达4~5美元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最快在明天(10月24日),承载着亿万中国人数千年奔月梦想的“嫦娥一号”,就将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飞向月球。中国航天事业将翻开新的一页。
昨日(10月22日)20时,国家航天局发言人李国平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嫦娥一号”卫星以及“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目前已转入发射区。卫星和火箭已完成总检查,各项测试正常,满足技术条件要求,计划于10月24日至26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首选发射窗口为10月24日18时左右。
在此后的10至12天,中华民族将首次以最短的距离(约200公里)亲近月球。李国平透露,卫星在成功发射后,将在地球轨道经历3次调相轨道变轨,计划于10月31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奔向月球。
在11月5日进入月球轨道后,经历3次近月制动,进入127分钟工作轨道。11月下旬,卫星将传回第一张月球图像。此后,卫星将继续工作一年时间,对月球进行科学探测。
据介绍,这次的绕月探测工程任务,其工程目标是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科学目标包括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化学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探测月壤特性;探测4万~40万公里间的地-月空间环境。
李国平称,绕月探测工程是一项自主创新的高新科技工程,是我国实施的第一次探月活动,它的实施将为我国深空探测活动的开展奠定技术基础。
投资航天即投资未来
“有人问,探月究竟有什么样的经济效益?虽然中国科学家目前还说不出一个准数,但是美国提供了一个例子,‘阿波罗计划’投资了约256亿美元,但它创造了3000多项新技术,包括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高性能计算机等,带动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高新技术的全面发展与工业繁荣,这是世界公认的。”中科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支撑美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技术,很大一部分来自对月球探测技术的消化和二次开发,其二次开发应用的效益,远远超过‘阿波罗计划’本身所带来的直接经济产出。综合统计,月球探测每投入1美元,产出达4~5美元。
据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介绍,在开展探月工程中,要突破一系列关键性技术,这些新的突破又将推动一大批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并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得到延伸、推广,为工业与经济发展带来实际利益。
“航天产业不再只局限于航天器的制造和发射。”欧洲空间局(ESA)专家皮特斯也说,航天已经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包括商业活动和居家生活。皮特斯刚刚出版了《航天市场营销》一书,他预期在21世纪最初几年,航天市场年贸易总额为:美国550亿~800亿美元,欧洲80亿~120亿美元,日本30亿~50亿美元。
“而在下一个十年中,亚太地区将是日益显露的市场。”皮特斯预计亚太地区将为人造卫星服务提供一个巨大的市场,依据是:存在大量的人口低密度地区;距离太远,用地面线缆来覆盖成本太高;数十亿的人们希望能够得到基本无线通讯服务;乐意接受无需再进行研发的产品。
“投资航天意味着投资国家的未来。”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专家仝慧杰认为,空间应用产业同其他高技术产业一样,具有高战略性、高创新性、高增值性、高渗透性、高风险性和高竞争性的特征。
比如在卫星通信市场,卫星导航定位产品与服务一直呈强劲增长势头。仝慧杰介绍,在1998年之前,我国卫星导航定位市场容量以每年约30%的速度递增,1998年之后每年以50%左右的速度递增。
而除了眼前的商业利益,科学家们更看重“国家利益”。
孙家栋称,当前,建立月球基地、深入探测月球资源,日益受到各航天国家的重视。今天,各国维护本国的空间利益,靠的还是实力,谁先登月谁先得益,仍然是难以改变的客观事实。“我国是联合国外空委员会的成员国,如果我国的月球探测活动能够取得一些进展和成果,那么我国在国际上讨论《月球协定》的修订和分享月球权益时,将有更大的发言权,就能更有效地维护我国合法的月球权益。”孙家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