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环球在线首页  
 
 
 
 
 
嫦娥卫星模拟发射正常
2007-10-23 09:48

昨晚(10月22日)8点,国防科工委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国家航天局发言人李国平向媒体宣布,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以及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目前已转入发射区。卫星和火箭已完成总检查,各项测试正常,满足技术条件要求,计划于10月24日-26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首选发射窗口为10月24日18时左右。

李国平介绍说,目前还不能确定卫星发射的确切时间。随时可能根据天气变化情况而更改发射窗口。

“嫦娥”11月5日进入月球轨道

“嫦娥一号”计划于10月24日至26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首选发射窗口为24日18时左右。昨日(10月22日)国防科工委发布以上消息。

记者还从权威人士处获悉,如这三天内不具备发射条件,再次发射窗口时间将为明年上半年。

计划10月31日转移轨道

据介绍,卫星在成功发射后,将在地球轨道上经历3次调相轨道变轨,计划于10月31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奔向月球。在11月5日进入月球轨道后,经历3次近月制动,进入127分钟工作轨道。11月下旬,卫星将传回第一张月球图像。此后,卫星将继续工作1年时间,对月球进行科学探测。这也将是我们国家第一次获得7万公里以外地月空间环境的第一手原始资料。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的工程目标是: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科学目标包括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化学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探测月壤特性;探测4万-40万公里间的地月空间环境。

其中较为重要的是,我国将第一次探测全月球表面月壤的厚度,并用于研究月球表面风化历史和调查氦-3资源。据了解,表面积只有3800万平方公里的月球大约相当于4个中国的版图,但储存的用于核聚变反应的稀有气体氦-3可达到100万-500万吨之间。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氦-3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没有放射性,100吨氦-3就能满足全球1年的能源供应,月球上的该种物质至少可供人类上万年的能源需求。而目前,地球上只有15吨氦-3,每吨氦-3的价值约在40~100亿美元间。嫦娥一号执行的这一任务,将首次向人类提供关于月球新能源的具体含量。

国外航天局代表将现场观摩

国家航天局发言人表示,此次发射活动已邀请了部分国外航天局的代表现场观摩。中国愿意本着“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同国际同行开展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

绕月探测工程是我国实施的第一次探月活动,将为我国深空探测活动的开展奠定技术基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