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9式主战坦克进行沙漠地区行进试验
首次进行海拔4500米阶段性的试验
试验车队按计划如期抵达高原试验场,各项适应性试验随即紧锣密鼓地展开。
高原试验场在海拔4500米处。这是试验场官兵第一次在这样的海拔高度进行阶段性的试验。
试验大队住在高原某兵站。这个坐落在海拔近4300米的小小兵站,也是第一次长时间住着这么多内地试验人员。
每天,试验大队六点半出发去高原试验场,中午由后勤人员送盒饭,晚上试验结束后,还要接着忙到半夜。
李荣利对记者说:“来一次高原不容易。各项数据的整理,各种问题的分析,各个故障的处理,我们要求尽最大可能做到当日事当日毕。各试验组当日都要拿出小结,试验大队也要把当日的试验情况汇总报北京。”
“2007年8月1日,晴。试验情况:系统调试;可靠性行驶……故障情况及排除:(1)左侧履带挂胶板体下凹,更换……”
这是高原试车日志的一页。负责记录日志的是季文龙,2003年才到试验场的研究生。这个年轻的科技干部因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已获过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试验场,像季文龙这样年轻就荣誉加身的,还有几人。
是的,这个集体从诞生之日起,曾涌现过战车“黑匣子”专家张发兴、“军中炮王”王治功、人机环专家吴圣钰等一大批蜚声军内外的先进典型,他们都曾为我军装甲装备又好又快地发展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也在整个后来人心中树立了无形的标杆。
如今,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又在试验场这个不平凡的集体里、在迎接军事变革的大潮中,与新型装备一同得到摔打和砺炼,让他们“小小年纪”就切身体会到,多大的荣誉,意味着多大的责任。
“当祖国需要上战场,我将是驾驶战车冲在最前面的勇士!”
在高原试验场,记者还熟悉了另一个群体——战车驾驶员。
在聊天中,记者认识了一个叫申建军的驾驶员。今年27岁的小申,去年在一次寒区试验中,坦克档风盖突然落下,砸在他左手食指上,当时天太冷,没什么感觉。直到摘下手套,才发现食指没了!再看,发现那一截在手套里!小申举着一个假手指对记者说,我左手虽然残了,可右手是好的,不影响我继续做试验!
记者还见到了郭青。聊天时,感到这个年轻人天生就是开坦克的。
郭青当兵才5年,可各种车型加一块,已开了3万公里以上。
长时间被淹没在坦克的轰鸣中,郭青感到很寂寞也很充实。他常常边开坦克边想,这要是开到战场上去多好。“无论将来在哪里,当祖国需要上战场,我将是驾驶战车冲在最前面的勇士!”
在郭青和他的战友看来,这将是一个军人的最大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