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一笑泯恩仇 中国和平边界大扫描
[ 2007-10-05 10:38 ]

踏雪巡逻的我军边防战士(资料图片 新华社发)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蜿蜒宽阔的黑龙江上,身着军装和橙红色救生衣的中国边防战士乘着巡逻艇迎风疾行,在江面劈出一条浪花涌动的白色长龙,对岸依稀可见的俄罗斯哨楼和村庄瞬间被远远地抛在后面。

在界江上巡逻是中国边防战士的日常任务之一。然而,像这样在黑龙江上畅游无阻的情景在过去中苏关系紧张的时候是不可想象的。

“过去,两国在边界上陈兵百万,界江两岸碉堡和堑壕林立,铁丝网后是对准对方的枪炮,剑拔弩张的局势使界江成为一道双方不敢涉足的禁区。”驻扎在黑龙江漠河县的中国边防某团团长贾伦说。

如今,这条边界已经不再是敏感区域,哨所和监视点的数量也比以前大大减少。这一变化已出现在中国与邻国22000公里的边界上。

中国2006年国防白皮书指出,中国已与12个邻国签订陆地边界条约或协定,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并正在同印度、不丹谈判解决边界问题。

“中国目前与邻国的关系是自1949年建国以来最和平的时期。”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副秘书长滕建群说。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与周边发生了3次军事冲突。“此后,军事冲突停止,边防部队也开始逐步与对方部队扩大交往。”滕建群说。

他认为,国际局势的变化,特别是冷战思维的消除,是中国与邻国边界关系改善的重要因素。

“中国与邻国在边境问题上发生过争端,但当时盛行的冷战思维催化和加剧了这些摩擦。冷战结束以后,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人们不再以一个国家的政治模式来判断敌友,这使中国得以与邻国重建友好关系。”滕建群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以务实的态度处理边界问题。“在‘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更愿意通过谈判、协商而非武力来解决问题,高速发展的经济给中国带来了自信,而‘和平发展’的承诺也促使中国这样做。”他说。

他注意到,现在的中国边防部队与邻国的士兵非常友好,他们甚至互相邀请对方参加晚会等庆祝活动。

边防哨所士兵在升国旗 (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中俄边境:“篮球外交”

“每次乘艇巡逻或者冬天在界江上徒步巡逻见到俄国士兵时,我们都互相致礼,他们用汉语问好,我们用俄语回应。”漠河哨所的哨长贾鹏飞说。

中俄两国山水相连,边界线长达4300多公里,分东西两段,其中3800多公里长的东段边界大部分位于中国的黑龙江省。

目前,两国界江的黑龙江上没有桥,俄罗斯阿穆尔州已与中国黑龙江省签订协议,在黑龙江省黑河市与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之间修建黑龙江大桥,但建造的具体时间尚未确定。

长期从事俄罗斯、东欧及中亚问题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姜毅指出,随着中俄两国关系的整体提升,双方军队的关系也由“怒目相视”发展到互相信任。

1996年和1997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签订了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增加军事互信的协定,商定各方在靠近边境地区部署的军事力量只具有防御性,不谋求单方面的军事优势,互不进攻,不举行针对对方的军事演习,在举行超过10000人的军演时相互通报并派观察员参加。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说,这些协议改善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相邻的7000多公里的边界的安全局势。

这些协议也为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奠定了框架,促使中俄等五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贸易、能源和打击恐怖主义等领域广泛合作。

作为最新的合作成果,“和平使命-2007”这个上合组织成员国武装力量联合反恐的演习已经展开。

除了日益深远的军事和政治交往以外,中俄两国还就边界问题签订了一系列的协议。

2004年,两国签署了《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确定了两国边界线的全部走向,并确定将于2007年底前完成东段边界的勘界工作。

上个世纪90年起来,中俄双方对应管段的边界代表每年都要举行多次会谈会晤。在会晤机制下,中俄边防军相互参观边防分队,开展边境联合检查,并组织篮球比赛和建军节庆祝活动等。

“这种会晤机制使双方能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及时对边境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磋商。我们与俄方边防军之间有个直通电话,以便日常交流。”驻守在吉林延边自治州珲春的边防团副团长宋万江说。

边界状况的改善也使边民直接受益。去年夏天,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边界上,双方的边防军队共同奋战,击退了洪水;哈萨克斯坦的边防军人也帮助中国边民们找回了越界走失的黄牛。

2006年7月6日,中印双方在乃堆拉山口举行边贸通道重开仪式,随后两国分别开放仁青岗边贸市场和昌古边贸市场,恢复了这条中断44年的边贸通道。新华社记者格桑达瓦摄

中印边界:冰雪消融在喜马拉雅山

同样,友好关系在中国西南边陲与印度交界的边境线上滋长。从繁忙的口岸到深山中的哨所,中国的边防军人与对面身着戎装的印度军人正逐步改善关系。

驻守在中印边界无名湖哨所上的战士靳光勇说,印度士兵经常朝中方哨所大喊“哈罗”,和这边的战士打招呼。无名湖哨所与对面的印方哨所仅隔着一条狭长的峡谷。这里,一年中有8个月大雪封山,两国的哨所是光秃秃的群山间唯一有人烟的地方。

“他们忍受的孤独寂寞,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所以,我们也友好回应他们的问候。”靳光勇说。

但是,中印棒山口会晤站副站长艾怀春少将仍然记得两方军队在10年前会晤时的紧张气氛。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印两方的边界会晤经常以争吵而结束,双方代表经常在士兵是否越界的问题上争得面红耳赤。”担任会晤翻译10年的艾怀春说。

资料图片:喜马拉雅山脉(于2005年6月拍摄)。新华社记者 索朗罗布 摄

中印在1962年发生边界冲突,双方敌对态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2000年,中国和印度庆祝两国建交50周年,为双边关系的改善带来了契机。2006年,两国重新开放被关闭40多年的乃堆拉口岸。这个海拔4000多米的口岸,是连接中国西藏和印度锡金的唯一陆路口岸关口,在中印边境冲突后关闭。

“现在,边境会晤的气氛已经逐渐友好起来。”艾怀春说,“如果出现越界问题,双方都承诺在进一步核实清楚后,通过协商解决。”

会晤机制已经使双方在2003年和2006年成功遣返在巡逻时不小心走失越界的士兵。“会晤制度使双方及时沟通信息,有助于迅速地解决问题,也保证了边界的和平和稳定。”中国驻西藏中印边界边防某团政委张伟国说。

广西边防部队排雷战士在中越边境探雷。(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中越边境:从地雷阵到贸易通途

紧张气氛在中越交界处已逐渐消散。在中越边境的友谊关口岸,中国边防军人刚刚结束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遗留在边境上的地雷的清除工作。

中国与越南在1991年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中越已确定2008年全部结束勘界工作。广西边防某团担负的排雷任务正紧张有序地进行。在1997年底到1999年8月进行的排雷任务中,广西边防60人组成的排雷队排除了近590万平方米的31个雷场。

“这是一项高危险的工作,几乎每天都面对地雷,面对死亡。”从事排雷作业近10年的排雷队班长韦联海说。他说,至今自己每次作业时都还会紧张。

1998年6月,在某山坳的那次排雷使韦联海仍心有余悸。那天,韦联海和战友们在安装排雷爆破装置时,爆破手由于心情过于紧张,没有得到指令就提前拉火。幸亏韦联海反应迅速,带领战友们在危急关头转入了安全区。

如今,一条6000多米长、5米多宽的无雷“绿色通道”终于通到了界碑点。正是这些军人们冒着生命危险的工作,使得新的界碑得以确立,也使这块地雷阵变成了贸易通途。

中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2006年,双方贸易额达到100亿美元,与2005年相比增长21.4%。两国领导人商定,2010年双方贸易额将达到150亿美元。

与此同时,两国还致力于加速建立区域性经济贸易合作关系,包括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与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等国共建次湄公河贸易区域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姜毅说:“和平的边境是任何两个国家和两国军队建立和发展关系的重要基础,而边境的稳定也为两国增强信任和互相尊重提供了契机。”(来源:新华网 编辑:夏亚)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