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专家:对中国一味批评是出于对中国的无知
[ 2007-09-27 15:09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德国之声电台网站9月23日发表文章,题目是“再访‘亲华专家’桑德施奈德教授”。文章说,按德国外交协会的中国问题专家桑德施奈德教授曾多次接受德国之声的采访。他对中国崛起的看法客观、冷静,受到中国听众和网友的赞扬。而在德国,他不时受到媒体和其他中国问题专家的批评,说他对中国过于友好。

德国之声记者问:桑德施奈德教授,我还清楚记得一年前在汉堡峰会期间采访您的时候,您对中国和欧洲的讨论当中,特别是欧洲的傲慢态度感到气愤,一年来这种状况有什么改变吗?

桑德施奈德答:我想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有关中国的讨论发生了一个令人担忧的变化,那就是对中国的批评越来越多,而且倾向于将罪责都推到中国身上。如果欧洲的经济或欧洲的企业无法适应来自中国的竞争,那么责任不在中国人,而是欧洲企业自身。随着奥运会的临近,我担心这里会发生英文叫做Chinabashing,就是对中国一味地批评,其原因是出于对中国的无知,就像前几年盲目的中国热也是出于对中国的无知一样。

问:在冷战结束之后和全球一体化的过程当中,还存在不存在“西方”这样一个概念?

答:形式上还存在。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共同价值的讨论,有人称之为跨大西洋的价值。尽管欧洲和美国之间有种种不同,但还是存在根本的共同点。不过,“西方”,这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西方国家之间也存在着完全不同的利益,这使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变得更加困难。

问:共同的价值观是否能作为制定共同对华政策的基础呢?

答:回答是否定的。我们有共同的价值,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这不是一个制定共同对华政策的基础。制定共同政策的前提是拥有共同的利益。而大西洋两岸,即使在欧洲内部也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共同利益。

问:目前中国对欧洲来说,是不是竞争大于合作呢?

答:很多人是这样认为的。很长时间里,我们西方关于中国讨论的大前提是西方企业到中国去,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分一杯羹。现在我们发现,中国企业也走出来了,他们在我们的市场上同我们竞争。这是一个完全正常的发展进程。只是那些对中国过于盲目的人才会真正感到惊讶。(来源:新华网 编辑:肖亭)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