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中秋已近,中国大中城市的办公室的案头又渐渐堆积起各式各样的月饼票。但其中的绝大多数,在被换成货真价实的月饼前,就已被二度转手给了七大姑八大姨,或者打折卖给了月饼屋前四处逡巡的“月饼”黄牛。与一些人手中堆积着过多的月饼票相比,另外一些人一张月饼票也拿不到,只好从黄牛手中以比市面价格低的价格自己掏钱购买月饼。虽然月饼早就不是令人垂涎的节日点心,但中秋节的时候,总得吃一口月饼还是大多数中国人积累的习惯。
当我看到那些印刷精美的“月饼票”越积越多的时候,其满足感较之简单的口腹之欲,实在升华了太多。每个奋力打拼的上班族,无非是想证明自己的社会价值,然而唯有月饼一事,才得以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个人价值”量化——月饼票得的越多,越是“德高望重”。
其实,月饼一点也不符合现代中国人的口味,吃的时候,还不得不沏一壶绿茶,帮助搜刮肠胃里多余的油脂。若是追溯至月饼的诞生,也只是一种祭典月亮的祭品,是一种无法入口的“象征物”。至于月饼变成“美食”,却早已是过了时的口味。传统中国人的美食观的精华,可归结为一个“肥”字,无论是充满了babyfat的乳猪、胶质丰富的鱼翅,哪怕是茶餐厅之王——菠萝油,都讲究一个可以“封喉”的肥腻感。月饼可谓也是这种美食观的体现。然而,很少有人像剖析牡蛎一样,撰文描写月饼的口味,通常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那块油腻腻的三角小方还没被塞进嘴里,便已是思乡、念旧、感恩之情,滥无可滥了。
然而,我们这些名利场中人,消费月饼的目的很简单——联络感情,当然没有人真正为了贪这一口吃食,而被请去马勒别墅“喝咖啡”。一张月饼票送过去,叫友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想念我”,就够了。然而,正当我像数钞票一样乐呵呵地数着那些月饼票的时候,我真的搞不清楚,每一张月饼票究竟出自何人之手。
于是,今年中秋,冒出了许多新创意,大家都想在这一场“联络感情”的大战中,成为那个唯一有望被记住的人。自从冰淇淋月饼成为年轻人也乐意消费的月饼品种后,如今高级的馅心也开始出现。由“燕鲍翅”做成的月饼,叫人疑惑,是否是高级餐馆全面溃败后,“清空”剩余物资的行为。而那些高级食材被混入了肥腻的猪油后,也完全有可能从原先的“纯金”变成了“镀金”。
而今年中秋拒绝送月饼的人士也大有人在,某网络公司,应景而送变形金刚模型;而某英国公司,则是剑走偏锋,送起了高级粽子。虽然,这些花招略嫌古灵精怪,可真的让人记住了这些慷慨的朋友们。当然,若是所有人都开始不送月饼,改送他物,我肯定没法向我退休在家,已经全无“个人价值”可言的家人交待。
仔细算来,所谓的“文化食品”月饼的较量,还真是在“食品”以外。10年前,就有人呼吁,过渡的包装,既造成浪费,又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尽管中国的创意产业,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处于襁褓期,那些创意产业先锋们,肯定靠月饼,发了一笔不小的横财。依我之见,一盒过度包装的月饼不可取,倒是可以把功夫做足在月饼票上,毕竟同那些真正的月饼比起来,那些充满创意和趣味的月饼票更值得收藏,说不定还会成为历史遗物,若干年后价值飞涨,相当于现在百倍的月饼价格。(来源:金融时报 编辑: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