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噩梦拒揭心灵伤疤 在美华人低调纪念9·11
[ 2007-09-11 17:21 ]

  

  9·11六周年,有人在世贸废墟的围栏上摆放黄玫瑰花以示纪念。(美国《侨报周刊》图)

  

  资料图片:2006年“九一一”5周年来临之际,在纽约世贸中心遗址参观者比往常更多。题为“在这里,记住九一一”的图片展正在这里举行。中新社发 谭宏伟 摄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据美国《侨报周刊》报道,自2001年,纽约地标“双子大厦”沦为“零地带”的世纪悲剧发生到现在,已步入第六个年头,再度触景伤情,仍让不少人唏嘘。去年,9·11五周年大祭来临前几周,有关报道、宣传就已经是铺天盖地。今年照惯例,该刊记者再次回归到这个话题时,有点力不从心,无从下手。当笔者在电脑上打出9·11三个数字后,不禁自问:“纽约人,6年后,还愿意谈论9·11吗?”

9·11六年后的纽约人

该刊记者在纽约华埠随机地采访了4,5个路人,请他们回答同样的两个问题:“9月11日快到了,你有什么想法,或特别感受吗?”,“有关‘9·11’后续报道,你们会看吗?”

一位到纽约旅游的中国留学生说:“和普通日子一样。相关新闻不会太关心,以前看太多了,现在觉得很枯燥。”一位路边卖小礼品的摊主说:“我只觉得生意大不如9·11之前那么红火,其他我不大关心。”一位从小在这里长大的美籍华人说:“我家住在Canal Street上,以前从窗口是能够看到双子楼的,现在看不到了心里难免会失落。”

从路人的言论中,记者发现,在华裔族群中感觉不到强烈的纪念气氛,大家对这一话题颇感厌倦,当然其中对政府和警察的抱怨不在少数。与此同时,在美国主流的论坛中,也有不少纽约客对如何纪念9·11产生疑问,他们认为所谓的纪念活动和相关报道是在揭旧人的伤疤。

如何纪念9·11

8月21日,《纽约时报》的城市论坛中,一个当日话题 “到底该如何纪念9·11?”在数个小时内引来200多人争先恐后发表意见,这种人气在该论坛中非常罕见。话题的发起者写道:

“当珍珠港事件和林肯被刺的悲痛逐渐平息,成为历史,9·11事件被认为是当代美国人最大和最脆弱的痛处。面对这场世纪悲剧,美国人是矛盾的,他们不愿意回想过去,却又无法忘却和释怀。”。

一位纽约客对自由塔发表了以下的言论:“我对这一切都感到非常的厌倦。在这里我先澄清一下,我是纽约人,我知道许多人在那场悲剧中失去了他们的亲朋好友。但我还是想说,让我们向前看,重建一些对经济有帮助的纪念标志,停止在这片废墟上没完没了的举行追悼会。我刚从印度尼西亚的班达亚齐市回来,那里曾遭受过世纪自然灾害海啸的袭击,15万人因此而丧命,可现在那里的人已经继续他们的以往生活。纽约也一样,我们需要向前看。”

另一位对9·11六周年祭日更改会场的消息,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知道6年过去了,我们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放下这件事情。我们应该简化9?11悼念活动,让这个仪式举行的更普通些。但作为幸存者,今年我还是没有准备好独自去面对这个日子。我仍然需要别人的开导,特别是和我经历一样的幸存者。我们聚在一起,互相安慰,彼此给与对方力量。”

2007年9月11日的夜晚,家属,朋友,及劫后余生的人们会像往年一样轻轻地点燃蜡烛,默默地为那些殉难的亡灵送上最真挚的祝福,愿逝去的一切安息。

该刊指出:有点讽刺的是,六年了,恐怖袭击的威胁不是更小了,而是更频繁地出现在很多人的生活中,让活着的人难以安宁。

恐袭噩梦无处不在

在纽约,“恐怖袭击”就像一场噩梦,无处不在。7月底,纽约中央车站蒸汽管爆炸事故,不但有媒体以照片为证,形容当天现场逃难的民众,其惊恐程度跟9·11事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8月中,纽约警方截获凯达组织发布的警告称,一辆怀疑载有辐射性装置的卡车驶入纽约。连日来,警方出动大批警力集中在曼哈顿主要区域,查找被怀疑运载核辐射装置进入纽约的卡车。

9月6日,针对六周年祭日,美国国土安全部长迈克尔?切托夫公开发言说,在德国机场截获恐怖分子的事件提醒美国,尽管9·11恐怖袭击事件过去六年整,基地组织及其同党企图打击西方国家的野心丝毫没有减退,美国还是被列为主要袭击的目标之一。《纽约时报》为此做出相应报道,文章的标题为《9·11的第六年,同样的恐怖威胁》。

纽约联成公所的赵元笙顾问告诉记者,他家住在新泽西,到中国城一定要过海底隧道。9·11发生后,隧道的入口处开始有拿着冲锋枪的士兵在那里站岗。一有风吹草动,隧道后就会增大警力大肆盘查车辆。赵顾问说:“堵车都是小问题,人们真的很怕有恐怖袭击,每次过隧道我的心里都会收紧一下,担心下了隧道就出不来了。”

六年了,一方面,美国人因反恐神经持续紧绷,开始厌倦现任总统乔治?布什整天把“反恐”二字挂在口上,抵触用“自由”换去“安全”的现状。有人甚至认为“恐怖袭击”早已变成政府政策的口号和挡箭牌。

另一方面,“反恐”将是一场持久战。美国什么时候才算安全?谁也不知道。不过,临近9·11恐怖袭击六周年,纽约人至少要在心理上,学会走出“恐怖袭击”的阴影。因此,面对灾难,该如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该如何留意心理健康,应该是纪念这个日子需要考虑的两个问题。

9·11后的遗留问题

六年过去,世贸旧址“零地带”的废墟已经开始重建,自由塔的工程明年即将完工。纽约各行各业逐渐恢复元气,重新踏入正轨。

9·11恐怖袭击,给华埠带来严峻考验,社区的方方面面都受到波及,其中包括交通、经济、卫生等。如今,第六个年头,由于华埠独特文化背景和语言障碍,恢复能力相比其他街区要稍稍慢了一些。从华埠的纪念活动中,不难发现从华人视角来解读“纪念9·11”,其性质更像是一次组织华人站出来,为解决9·11后各种“疑难杂症”的好时机。

首先,是困扰华埠已久的空气污染问题。9·11恐怖袭击产生的大量有毒粉尘和气体曾长期笼罩在纽约地区上空,对民众健康造成威胁。一些参加过9·11救援的消防员和其他救援人员出现呼吸困难症状,甚至有一种呼吸系统综合症就被称为“世贸中心咳”。

据华人职工会介绍,今年华埠将首次举办9·11烛光纪念会活动。本次悼念活动除纪念遇难者外,还将敦促美国联邦政府关注受9·11空气污染影响的居民的健康问题。

华人职工会李华说,尽管事实胜于雄辩,今年1月,一名纽约警察首次被医生确诊因9·11空气污染而导致肺功能衰竭最终辞世。2月,纽约市长彭博拨款10亿美元,解决9·11后健康受到影响的纽约人免费就医问题;但联邦政府至今还是不愿承认9·11之后曼哈顿下城居民健康所遭受的巨大威胁,包括前环保署负责人Christine Whitman在内的许多政府官员都仍然声称,9·11后下城的空气没有对居民健康造成威胁。

超越姐妹楼联网组织的代表方珍花表示,尽管纽约市政府在9·11后拨出部分款项用于提供相关的医疗诊断,但资金数额有限,许多人都得不到应得的健康诊断服务。

华埠毗邻9·11恐怖袭击的发生地——纽约世贸中心,是恐怖袭击中最大的受害者之一。然而在政府重建工程中,华埠社区所得到的补助和赔偿却寥寥无几。华埠的经济复苏与发展,首先需要得到政府的关注,良好的市政规划将为华埠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促进其发展。

此外,华埠内的车衣业由于工人外流,一些车衣厂外迁,行业萧条至极。目前,华埠的小经济已呈现慢慢复苏的状态,但依旧不容乐观。一些店家依靠贷款支撑下去,而另一些商家则只能弃华埠而去。

最后,华埠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依旧是交通问题。华埠社区内人口稠密,地窄车多,再加上9·11后柏路因防止恐怖袭击被封,严重的交通堵塞时常可见。2005年5月,柏路部分开放,警方允许巴士通行,但私家车仍不得入内。长期对柏路的交通管制,让中国城的生意和旅游都受到严重影响,民众对此意见纷纷。为此,今年8月,纽约市警察局公布了封路初步报告,报告结论表示尽管封路对交通造成不便,但没有影响华埠经济发展,所以为防止恐怖袭击,封路乃属于合理。

对于这个交代,华埠民众不能接受,认为并不属实,决定继续上诉状告警察滥用反恐二字。目前,交通问题在社区和民选官的关注推动下,已经得到部分解决。全华埠社区人士也在团结一致,争取柏路早日解封。

华埠纪念9·11

曼哈顿的中国城因与金融街仅几条路之隔,这样的地理位置本是让华人引以为豪的一点。没有想到,世贸大厦倒塌后,这里成为了最受牵连的重灾区之一。走入第六个年度,中国城也推出了系列活动,特别纪念9·11。

烛光纪念会,由下城华人职工会超越姐妹楼联网和华人职工会等团体联手举办的烛光纪念会,于当地时间9月9日晚在联邦广场(Worth与Lafayette街路口)举行。

纪念世贸健康中心开幕典礼,活动是为9·11事件引起健康和精神上出现问题的民众提供服务,由联成公所、高云尼医院和纽约市健康医疗管理总局联合举办。内容包括健康讲座和身体免费检查。其开幕式将于当地时间9月11日上午11点在联成公所举行。当天下午1点举办9·11健康讲座,题目之一是林范亭博士主讲的“创伤后压力征候群症”等。

“中国人,尤其老侨们不喜欢看医生,总觉得是小病,或嫌麻烦。9·11之后,其实很多人的健康都受到影响,但他们不去做检查,也不向政府上报他们的病情,当然得不到政府的资助啦。”联成公所赵文笙对记者说。

为了更好的了解9·11对唐人街和纽约华裔的影响,美洲华人博物馆与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9·11数字档案,和纽约大学亚太及美洲研究院合作进行了“起始地”计划。该计划旨在深入描述一个9·11以后被国家级媒体忽略的华人社区,如何被9·11事件永久地改变。

问及如何纪念9·11六周年的话题,美洲华人博物馆的教育厅主任陈荜芳女士回答道:“从博物馆的角度来看,纪念9·11是一种回顾历史,提高公众意识的活动。就像‘口述历史’被采访者分享他们在这场灾难中所遭受到的影响,每个人有不同的个人背景,读者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和审视这场历史悲剧。”陈主任还表示,以前很多新闻报道,主要是关注在唐人街的经济建设上,但从今年起大家也开始关心健康问题、心理问题了。(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肖亭)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