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 这样的提醒让人汗颜
[ 2007-08-23 10:18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8月21日,外交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07年版)》,明确了驻外领事官员的职责,列举了19种寻求领事保护的常见问题。《指南》提醒我国公民出国时的注意事项,如在公共场合要表现平静,不要大声说话,避免突出自己;不要在公共场所参与他人的争吵等。

类似的“提醒”,近年来已有不少。去年8月,中央精神文明委就专门印发了关于《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的通知,强调提升我国公民的旅游文明素质;此后,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又公布了10类“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常见不文明行为”,提出要从“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尊严,增强国家的软实力”的高度,塑造中国公民良好国际形象。

文明礼仪,本来是个人修养问题,现在却要由外交部专门发文提醒,实在令人汗颜。而有关部门如此细致入微的提醒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近年来,诸如大声喧哗、不讲卫生、不守秩序、贪小便宜等陋习,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中国形象的问题。有些国家还将“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等中文警示牌摆放在公共场所,深深地刺痛了国人的自尊心。外交部的提醒,毫不留情地展示着我们国民素质的残缺,惭愧之余,更让人反思,来自礼仪之邦的“国人”为何给人以“不文明”、“粗鲁”的印象?

国人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公共观念的缺失”。许多到过发达国家的游客都有这样的感受:马路上,虽然熙熙攘攘,却很干净,没有纸屑,更无痰迹。街旁的公共设施,不仅完好无损,更是洁净如新。公厕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整洁、有序的现象背后,折射出强烈的公德意识。

其实,在国人的心中,也认为大声喧哗、随地吐痰、排队加塞等不文明行为是一种陋习。可是,很多人觉得这是“小节”问题,不值得“上纲上线”。还有的认为,公共场所是“公共的”地盘,反正不是我的小家,脏点儿乱点儿,与我何干?没人指责,彼此彼此,没有舆论压力,形成了一种安全的、从众的集体无意识状态。这才有黄金周期间,天安门广场扫出200多吨垃圾之耻,这些垃圾装满了23辆9吨容量的大型垃圾车,其中八成以上都是食品外包装。在北京乃至全国各地,城市公共场所都在竭尽全力对付垃圾狂潮。

不想改,并觉得不必改,当种种不文明的行为被“集结”起来,被放大的就是中国人的污点。在一个交往日渐密切的社会,遵守国际社会公认的文明规则,是得到他人尊重的前提。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公德意识,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不文明的陋习,更会造成生存环境的杂乱无章和社会秩序的失范。

希望有那么一天,无论节假日还是平时,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大多数国人都能以一种轻松、从容的心态来践行文明守则,无须监视,无须提醒,也无须惩罚。那时,我国公民的素质才真的提高了,我们才是真正的礼仪之邦。(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肖亭)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