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收到归还文物的请求”
国宝可否归国?中国人何时在国内也可以看到自己祖先留下的灿烂遗产?
早在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馆之初,就确立了“为世人收藏整个世界”的原则。他们对收藏来自不同国家的稀世珍品的解释是:“将不同国家的藏品放在一处,是为了显示各国人民的联系。”面对《国际先驱导报》的追问,大英博物馆新闻总监博尔顿仍然是同样的口吻:“大英博物馆从未收到归还文物的请求。大英博物馆将中国展品视为其作为一个世界博物馆讲述人类文明成就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实,流散在英国的中国国宝不只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不远处的大英图书馆就藏有中国珍贵文献和古籍6万多种,其中有中国波罗蜜佛经最早版本,《永乐大典》45卷及甲骨片、竹简、刻本古书、敦煌藏经和地图。
西方有些人将其对亚洲与非洲历史和文化的占有归结于“先进的工业文明”。这让人不禁想起美国生物学家杰瑞德·戴蒙德在《枪炮、细菌和钢铁》一书中的质问:谁说工业化就是文明?在我看来,贪婪、劫掠、偷盗就是不文明。
【链接】文物回归两大争议
争议一:高价回购值不值?
宗天亮(圆明园管理处主任助理):回购过程中我们出的价总是特别高,好像有些人光是有钱了,没有考虑文物实际的艺术价值。这样就抬高了国际市场上中国文物的价格,将来可能造成很多虚假的高价。
郭宪曾(陕西文物局副局长):另一方面,购买行为刺激了文物的盗掘和走私。
罗哲文(资深文物专家):有的东西不值那么多钱,抬高了价格,的确使自己吃亏了。
牛宪锋(民间基金会宣传部长):在国外很多拍卖会上经常能见到中国人,外国人开始不敢相信他们出的价格。现在收藏热了,大家都在追,像股票一样,想不涨都难。
争议二:政府该不该积极追索?
郭宪曾:通过外交和法律手段,从源头上阻断文物流失,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罗哲文:有些事情,政府一出面反而弄僵了,需要先了解情况,然后分别处理。事实上政府也在出面,不过现在交涉的对象主要是建国后走私的文物。
宗天亮:我个人觉得,文物回归关键还在于政府出面交涉。
牛宪锋:这个不太好说,可以有主观的愿望,但是必须知道实际操作很复杂,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编辑: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