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西方为何害怕中国主权基金?
[ 2007-08-09 13:56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英国《金融时报》商业编辑约翰威尔曼(John Willman)发表文章:西方为何害怕中国主权基金?摘要如下:

外资试图收购处于一个国家商业最前沿的大型企业时,通常会引发强烈的保护主义情绪。如果收购者是一个外国政府的话,尤其是被收购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时,抵制情绪可能会更为强烈。

因此,当掌握巨额企业并购资金、有政府支持的外国投资者进入美国和欧洲时,政治人士和企业感到不安也就毫不令人意外了。中国等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的国家,正效仿那些通过开采石油和其它大宗商品来而积累了大量储蓄的国家,纷纷成立主权财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s),投资于发达经济体。

这些基金不再满足于通过购买债券借钱给美国和其它政府而获得的收入,而是希望收购那些提供更高回报的资产。它们的行动正引发收购目标国的担忧,一些主权投资者令人畏惧的动机正导致这些国家呼吁采取措施,阻止外资收购本国战略资产。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外汇分析师任永力(Stephen Jen)表示:“外国政府基金从债权人向资产拥有人的转变有可能引发东道国的激烈反应,从而损害全球化进程,这是一个明显存在的风险。”

主权财富基金已经存在数十年了。科威特投资局(Kuwait Investment Authority)创立于1960年,负责投资科威特的石油收入。目前,该机构已积聚了逾1000亿美元资产,包括最近购入的欧洲航空防务与航天集团(EADS)3.1%的股权。外界认为,全球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是阿布扎比投资局(Abu Dhabi Investment Authority)。荷兰银行集团国际集团(ING)估计,这家财富基金管理着高达5000亿美元的资产。

拥有以大宗商品为基础的主权基金的国家还包括博茨瓦纳、文莱、卡塔尔和挪威。2004年,俄罗斯成立了稳定基金(Stabilisation Fund),该基金将所有超过一定价格的石油收入纳入囊中,如今其资产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

第二类主权财富基金最早是由新加坡创立的,这类基金利用国家外汇储备进行投资,以获取高于国债的回报率——政府通常持有外国国债,以防范投机资金对本国货币的攻击。淡马锡控股(Temasek Holdings)成立于1974年,拥有价值达850亿美元的投资组合,其中包括在新加坡航空(Singapore Airlines)、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ICICI Bank)、中国建设银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和英国新兴市场银行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的股权。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oration)成立于1981年,拥有价值超过2000亿美元的海外股票、债券和房地产。

马来西亚和韩国等国家也紧随上述国家的脚步。中国最近也宣布,将成立中国国家投资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该公司拥有2000亿美元的投资授权。然而,由于许多亚洲国家累积的外汇储备远远超过了保护本国汇率所需的规模,因此流向主权财富基金的资金规模预计将大幅增长。任永力估计,到2015年,这些主权财富基金可支配的资金规模可能从目前的2.5万亿美元,增至近12万亿美元。

主权财富基金的海外投资一直有可能引起投资目的国的恐慌。1988年,在科威特购入全球最大石油公司之一——英国石油(BP)逾20%的股权后,英国政府迫使科威特将购股比例减少至9.9%,因为英国对这个产油国将对英国石油施加的影响感到担忧。

去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收购英国公用事业公司Centrica的传言在英国——素以对国外收购者开放而闻名——引发了广泛的担忧。对于这家俄罗斯国有企业能否获得Centrica的实际控股权,英国政府内部意见不一。英国天然气市场的供应很大一部分来自Centrica。

在美国,阿联酋控股的迪拜港口世界公司(Dubai Ports World)被迫将2006年从英国铁行港口公司(P&O)手中收购的5个港口终端出售。由于美国国会反对阿拉伯国家收购这些港口设施,因此该公司在收购完成后决定将这部分资产出售给一家美国公司。2005年,在美国国会的反对下,中国国有石油公司中海油(CNOOC)被迫撤回了以185亿美元收购美国能源集团尤尼科(Unocal)的出价。美国国内竞标者雪佛龙(Chevron)最终赢得了尤尼科,它的支持者将中海油描绘成中国政府战略能源利益的前哨。

鉴于上述担忧可能破坏资本流动,美国日前对外资收购美国资产的审查体系进行了改革。最近,美国总统乔治?布什(George W. Bush)签署立法,加强了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s)的审查力度。支持外国投资的人士希望,该法案能够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过去18个月,人们一直就此进行着全面而彻底的辩论,”总部位于华盛顿的国际投资组织(The Organisation fo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的南希?麦克莱诺恩(Nancy McLernon)表示,“我希望,这些程序能够有机会发挥作用。”

先期迹象表明,这一愿望可能会实现,例证是美国在中国上月30亿美元入股美国私人股本集团黑石(Blackstone)首次公开发行(IPO)一事上的反应。中国可能从之前的经验中学到了教训,在购入黑石9.9%无投票权股权之前,已征得美国财政部的非正式同意。

与此同时,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和新加坡淡马锡(Temasek)上周投资54亿英镑,入股英国银行集团巴克莱(Barclays),此事在英国没有引起什么敌对反应。这笔资金帮助巴克莱提高了对荷兰银行(ABN Amro)的收购报价,如果收购获得成功,这两家亚洲投资者将获得合并后集团9.2%的股份。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