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100余天成功抢救两失控卫星 创航天奇迹
[ 2007-08-07 15:31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前不久,他们临危受命,鏖战100多天,把我国两颗出现严重故障的失控卫星抢救成功,创造了中国航天测控史上的伟大奇迹。

他们,就是1967年6月23日从秦岭脚下开始征战、如今矗立在世界航天测控领域前列的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40年来,他们自主创新,精测妙控,将一次次成功镌刻在浩瀚的太空。

让太空失控卫星起死回生

创新是航天测控的灵魂。

从卫星飞向太空到返回地面,从距地球36000公里的赤道上空实现卫星同步定点到确保载人飞船安全回收,从独创的多星管理到成功抢救失控卫星,每一次跨越的背后,都写着两个绚丽的大字:创新。

去年10月的一个夜晚,我国一颗在轨运行卫星突然发生严重故障,卫星姿态失控,在太空翻滚,并与地面基本失去联系。

中心立即组织30余位专家展开抢救。面对太空中翻滚的卫星,第一步要确定其姿态,这在正常情况下并不难。然而,由于卫星发生故障,过去的方案和技术手段已不能使用。他们另辟蹊径,提出一种全新定姿办法,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利用断断续续获得的零星数据,确定了失控卫星的姿态。

接着要掌握卫星姿态的变化规律,找出最佳抢救时机。卫星姿态变化受空间磁场、高空大气、重力梯度等诸多因素影响,在国际航天领域,这是个令许多专家犯怵的技术难题。对中国航天测控人来说,也是重大新课题。

在那些紧张的日子里,专家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可以利用数据进行不断修正的姿态预测方案。经反复仿真模拟、技术验证,终于准确预测出12月上旬是最佳抢救时机,错过这个战机,卫星就可能永久地失控,成为太空垃圾。

然而,这个千辛万苦获得的最佳抢救时机,每次可供利用的控制窗口只有10秒。按传统方式实施抢救,发送指令和数据的时间至少需要30秒。新困难又摆在面前。

又是几个不眠之夜。最终,他们通过调整指令结构、创新判别方式、改进程序设计等途径,把遥控发令时间缩短到8秒以内。随着一条条指令的发送、一块块数据的注入,失控69天的卫星,在中国航天测控人的手中终于起死回生,恢复正常运行。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