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馅包子”拷问传媒公信
[ 2007-07-27 11:41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7月18日晚间,北京电视台(BTV)在《北京新闻》中通报:该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7月8日播出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纸箱馅包子”报道系虚假报道,摄制者訾某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北京电视台因审核把关不严,管理制度执行不力,致使该虚假报道得以播出,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向社会深刻道歉。(7月19日《新京报》)

近年来,随着新闻市场的成熟与活跃,新闻报道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很大改观。但与此同时,一些捕风捉影、夸大歪曲甚至编造事实的假新闻也频频在传媒上兴风作浪,不时让读者“耳目一新”。从早些年一个即将出国的22岁女大学生爱上一个48岁的老乞丐到去年的“红药水西瓜”事件,从前不久的“香蕉致癌”传闻到近日的洞庭湖田鼠热销广东成为美食……这些眉毛鼻子俱全、真假难辨的假新闻被传媒当作吸引眼球的“卖点”重磅推出后,时评界也蜂涌而上跟着造势,从而使假新闻成为红极一时的热点。

毋容讳言,传媒用一些“猛料”新闻来吸引公众眼球、扩大影响力,无可厚非。但是,新闻首先应该是真实的,不真实的新闻就不是新闻,而是传言、谎言,会损害传媒的公信力。如去年夏天广州某报发表的“街头出现注水西瓜,瓜贩给西瓜注射激素”的新闻,就是一个兼职记者在吃饭时听旁人议论注水西瓜的事,也不经调查落实,就虚构大量事实,匆匆忙忙“编”出来的。这次“纸馅包子”的“出笼”更是离谱,竟然是由《透明度》栏目组临时人员訾某的特别“授意”,用欺诈手段获得播出的……

假新闻频频出炉,是传媒责任性不强、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新闻业不正当竞争、畸形的利益驱动结下的恶果。为了追求“卖点”,提高收视率和发行量,少数传媒下自记者,上到老总,明知一些“猛料”是假新闻,也照播照登不误。在受众被愚弄被戏耍的同时,造假者获得了丰厚的稿费,传媒则赚足了眼球,实现了“双赢”或“多赢”。为此,有受众强烈抨击:“这年头,流言飞遍天下,基本属实,很少掺假,越看越像新闻;而新闻一屁两谎,隐瞒真相,胡吹乱侃,越看越像流言。”

更让人警惕的是假新闻背后的巨大“杀伤力”:在天时地利都不错的情况下,本来可以多赚钱的海南瓜农、蕉农,因为“西瓜注红药水”、“香蕉致癌”等不实报道,价格应声而落,市场一片萧条,产业备受打击,遭遇了与自然灾害相差无几的损失;“纸馅包子”亮相后,北京工商、食品安全、公安部门等闻讯出击,多家中央和地方的电视台、报纸转载此报道,海外媒体也开始关注,甚至还有一些媒体结合猪肉涨价的背景,上纲上线,发表了一些过激评论,搅得市民对包子这一早餐产生“信任危机”,餐饮业的生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此次北京电视台因“纸馅包子”露馅向社会深刻道歉,其有错就改的勇气让人称道。它再一次警示我们,作为“社会公器”的传媒要赢得公众的信赖和尊重,就必须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真实”当作第一要求,用权威性、严肃性和公信力去抢发独家新闻,吸引读者的眼球。把道听途说的传闻变成“言之凿凿”的“新闻”,绝不应该是新闻工作者的能耐。要知道,一旦媒体成了谣言的发散地,打破了与受众之间最基本的“信任”,恢复的代价将是无法估量的。 (来源:金羊网 编辑:肖亭)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