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帮人帮到家
[ 2007-06-29 18:25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中国日报》记者 赵焕新)这是一组略显枯燥但却富有人情味的数字:2005年初,辽宁城镇入户调查发现,全省共有14.3万户零就业家庭,但到年底这些家庭中共有17.5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去年又产生了3.6万户全家无人就业的家庭,政府又给其中的4万人安排了工作;而在今年年初,这样的家庭只产生了540户,可是在产生后的20天之内每一户至少有一名成员找到了工作。

记者日前在辽沈大地采访时,遇到了两位曾经是零就业家庭的人员,听他们讲述了实现再就业前后的个人经历。

***抚顺王春山:破镜重圆

王春山有了一个新家,一个有着双重意义的新家。

首先,这位抚顺市东洲区莫地社区的居民告别了生活近50的莫地沟棚户区,于2005年乔迁新居;其次,因为长期失业、酗酒而妻离子散的他,在社区的安排下,找到了工作,一家得以团聚,开始了新生活。

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帮人帮到家
辽宁省朝阳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解淑娟(左)耐心地为求职人员介绍岗位信息。2006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庄严承诺实现零就业家庭成员20日内至少一人实现就业;2007年辽宁开始探索零就业家庭充分就业和"双就业"。(图片编号:再就业1)摄影:仇一军

今年52岁的王春山原是抚矿一公司的铁路维修工。12前,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他被矿区“精简”。同在矿区工作的妻子比他早三年就下了岗,一家三口的生活日趋艰难。要强的妻子在家呆不住,推着车出去卖酱油,挣钱补贴家里的开支。王春山几次尝试卖杂货,都不是很成功。在找工作屡次碰壁后,他的情绪消沉起来,开始用酒精麻醉自己。身心疲惫的妻子几次劝他戒酒,重整旗鼓,但王春山充耳不闻,失望的妻子只好带着儿子离开他,一去不复返。丢掉了工作同时又“丢掉”了妻儿的王春山从此更是一蹶不振,把家里所有能换钱的东西都卖掉了,每日抱着酒瓶子混日子。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几年。如果不是开始于2004年底的一场规模巨大的棚户区改造和随之而来的零就业家庭援助工程,王春山也许会一直在酒醉与困顿中过活。那年12月26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克强到抚顺调研,特地来到莫地沟,在那里向全省棚户区群众承诺:“党和政府一定要让你们早日住上新房子。”

2005年11月,莫地棚改新区落成,王春山搬进了比他原来住房大一倍的新居。社区工作人员在入户调查时了解到王春山家是名符其实的“零就业家庭”。他们除了帮他家购买生活用品之外,还按照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的有关规定,很快给他安排了一份工作 —— 在社区当保安员。

再就业燃起了王春山生命的火花。他说:“工作是我梦寐以求的东西;以前我是因为没工作、不能养家糊口而抬不起头来,贪上酒杯,现在说啥也要戒酒了。”

王春山的精气神一天比一天好。社区干部见他真的不再贪杯,几经周折找到了他的妻儿,反复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介绍王春山的变化。王春山也当众立下保证书,向妻子真诚悔过。最终,一个曾经破碎的家庭团聚了,莫地社区又多了一家欢笑,社会也多了一份和谐。

现在,王春山每个月能拿到704元收入,其中404元以医疗保险、养老金补贴等形式计入他的个人账户。妻子、儿子也都有了工作,老王没有了后顾之忧,每天都一丝不苟地在社区巡查……

***鞍山王颖:从头再来

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帮人帮到家

开发公益性岗位既解决了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问题,也方便了群众生活。图为阜新市西山街道组织"4050"人员为老人提供护理服务。

和王春山相比,鞍山市王颖的人生之路更曲折而灰暗,但最终也是因为有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程而柳暗花明。

今年39岁的王颖1998年从鞍山化工一厂下岗,下岗不久后又离婚,一个人带着孩子,一家成了零就业家庭。她曾经卖过服装,推销过保险,但因为缺乏经验,加上缺少资金,几次创业都失败了。

但王颖没有退缩。她说:“下岗在家,我也有心灰意冷、不愿意见任何人的时候,但我最喜欢听《从头再来》这首歌,虽然是屡战屡败,我仍然要屡败屡战。”

正好2003年鞍山市就业局创业服务中心开办了“创办你的企业(SYB)”培训班,专门为下岗再就业提供创业服务。王颖报名参加,系统地学习如何创办企业。在创业老师的指导下,王颖决定从她比较熟悉的行业做起,把布艺饰品加工作为在培训班的“主攻方向”。

在市总工会的支持下,王颖成立了布艺加工厂。工厂成立之初,由于资金有限,只能生产一些小丝巾和小工艺包,但批发商以产品没有知名度为由,压低价格,结果,忙碌了大半年,一算账还赔了不少钱。

王颖决定从头再来。她向创业服务中心提出小额贷款的申请,获得了1万元的小额贷款。去年辽宁全省共给14万多名像王颖这样的下岗失业人员发放了4亿多元的小额、贴息贷款。

2005年,王颖带着皮草加工项目进入鞍山市创业孵化基地,在政府的扶持下注册成立了“大溪地皮草服装厂”。王颖的事业终于有了转机,她先后带领40多名下岗姐妹,从事皮草服装加工制作,同时在北京、沈阳等地的服装批发市场有专门的代理商,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王颖说:“我自己是政府就业援助工作的受益者,所以我将优先录用下岗人员,尤其是来自零就业家庭的成员。我希望他们加盟皮草服装厂,一起在鞍山市内外开办更多的连锁店。” (赵焕新/文)

——背景链接:零就业家庭

零就业家庭是在辽宁国企改革过程中显性化了的历史遗留再就业问题。辽宁有众多的资源性城市,在这些城市里,家族性就业明显,即大量职工一家几口甚至几代人在一个企业就业,一旦企业破产或者不景气,往往造成一家人同时失业,立即出现零就业家庭。在2001年到2004年完善社会保障体制试点期间,全省有178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其中有许多家庭夫妻双方都处于失业状态。

省委书记李克强2004年底在抚顺调研时了解到零就业家庭情况后,当即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帮助这样的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再就业。这些家庭和棚户区回迁居民是辽宁城市中比较突出的两个困难群体。李书记指出,就业再就业是解决困难群体生活的治本之策。

通过加强动态管理,提供就业岗位,强化技能培训,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措施,辽宁省已经建立和完善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的长效机制,从而进一步夯实了民生之本,促进了社会和谐。

(“特别报道”(Special Report)版是中国唯一的全国性英文日报《中国日报》为了更全面和深入地对外报道一个真实的中国而专门开辟的版面,第一期(四个版)于2006年6月21日正式面世。“特别报道”版面的理念是“讲故事 出精品 吸引人”,用人物访谈和讲故事的形式关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典型事例和普通人物的命运。)

(如需更多《中国日报》稿件,请联系:中国日报社总编室 010-64995218,010-64918377(传真)zhangfeng@chinadaily.com.cn)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