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认同
《环球》:据您观察,十年来,香港人对内地的态度有怎样的转变?
曹景行:香港人对内地的态度虽没有完全改变,但已经改变很多。从以前非常看不起内地,到现在承认自身的优势没有那么大,甚至开始迎合内地。以前内地人去香港讲普通话没人理,现在讲普通话会得到很好的对待,因为内地人现在是香港消费的主力。
《环球》:香港会讲普通话的人多吗?
曹景行:会讲普通话的人并不多。并且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香港的公司里,职位高的比职位低的普通话水平要高些,因为职位高的要经常和大陆这边接触,做生意,所以普通话讲得好些。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许多香港年轻人仍然不愿学普通话。
《环球》:为什么会这样呢?
曹景行:这主要归咎于香港的学校和教育体制,又是英国人欠的账。香港受英国管治时,用英文教学的中小学为头等,其中更有一批贵族化的“名校”;用广东话上课的学校都被人瞧不起,更别提普通话了,只有为数很少几家学校或学费很高的国际学校教普通话。
英国人走了以后,香港搞了个“母语教学”改革,但并没有根本改变英文独尊的格局,所谓的“母语”也只是香港化了的广东话,与中文白话文的书面语言相去甚远。这种体制下教出的香港学生,英文和中文都是“半吊子”,只能够在本地混混,出了香港就很惨。
为了升读名校,学校和家长都迫使学生把学英文放在首位,即使有普通话的课程,也只是作为陪衬。更深一层看,香港学校的老师以及政府教育部门的官员,既是旧教育体制的产物,也是维护这一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中大多数人本身就不会讲普通话,今后如果要加强用普通话授课,他们的“铁饭碗”就可能端不稳。
《环球》:有数据显示,1996年48%的香港人既认同自己是香港人又是中国人,而2006年这一数字增加到59%,您怎么看这个数字变化?
曹景行:香港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是双重的,即使在回归之前,大部分的香港人在内心深处仍然非常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例如,中国的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上获得荣誉时,最高兴的肯定包括香港人;奥运冠军来香港也是最受欢迎的;1992年长江水灾期间,香港几十万人集会募捐,筹集的善款占到全国捐款的一半。
回归十年,香港人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大陆。从护照来说,香港回归前夕,英国政府发放了20万份英国海外属地公民护照,当时大批的香港人排着长队去领取,甚至为此大打出手,然而事实证明,持有这一护照的香港公民并不具有英国的国籍,也不受英国领事馆的庇护。相反,香港特区护照已经获得130多个国家的免签资格,并且受中国领事馆的保护。所以香港回归十年再去探讨香港人是否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文化认同是肯定了,政治认同只是时间的问题。
《环球》:最后请您谈谈香港以后的定位,她还能继续保住国际金融中心的位子吗?另外,香港同内地应该保持怎样的经济合作关系?
曹景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还会继续存在,她有这方面的独特优势,是内地其他城市如上海、广州等取代不了的。
香港同内地的经济合作存在一些阻碍,香港不愿意开放特区边界,尤其是香港的地产商,因为一开放,香港地价就会下跌。现在香港同内地存在交通关卡,货柜车来往仍然很不方便。香港宁愿到内地去投资,直接建厂房,也不愿打通香港到深圳的通道。
所以,香港与内地合作上最大的问题在于太过保守,不够开放。
我认为,香港要有大都会的心态,要成为华南地区三亿人的中心,不能像过去一样,只着眼于六百万人口。香港要把自己放到和深圳及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整合、互补中去,要结成新型的“战略性伙伴关系”,致力于产业升级,共同拓展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开拓新技术产品和高增值产品。香港应成为推动整个华南地区工业和技术升级的“龙头”。(来源:《环球》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