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行:香港最大变化就是对大陆的心态开放
[ 2007-06-27 15:34 ]

曹景行:香港最大变化就是对大陆的心态开放

曹景行(资料图片)

曹景行:香港最大变化就是对大陆的心态开放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十年总是一个值得纪念、回味的一段时期。2007年,香港就迎来了回归祖国后的十年。在这段不长也不短的时间里,香港经历了初期港人的忧虑甚至举家移民,金融风暴的冲击,非典带来的恐慌……不过今日看来,香港已经从种种厄运中恢复过来,重新确立了金融、贸易和货运中心的地位。各种各样的光环构成了外人眼中一片光鲜的香港,然而这其中难免夹杂着幻象或是偏见。

也许不是身处其中的人永远也不能真正理解一个社会,因此在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中国日报网专访了在香港生活了10余年的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曹景行先生。曹先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前往香港,自此一直从事媒体工作的他不仅见证了香港的种种历史性时刻,而且也对发生在市井社会的变迁深有所感,我们希望能借曹先生的细微观察,展示一副真实的香港社会变化图景。

记:如果请您评选出您心目中香港回归10年以来最显著的变化,您认为是什么?

曹:香港这10年内最大的变化是对大陆的心态逐步开放。比如最初不讲普通话,现在很多人竞相学习普通话。再比如从前香港的大学本科不招收大陆的学生,而现在不仅允许而且每年数目都在增多,这都是开放的表现。

香港的大学普遍面临着有资源无生源的窘境。香港城市大学的原校长张信刚曾经说香港一共有3000名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但我们每年只能从十几万本港毕业生中挑选学生,而且就在这些人中,优秀的学生还都前往欧美念书。香港的大学实际上是很希望能吸收内地学生,但曾经被香港的体制限制。而且社会上也有很多反对意见,认为我们纳税人的钱怎么能用来培育大陆的学生。直到马会将钱拿出来,才把这个僵局打开。马会资助了3年后,香港人尝到甜头,这些大陆学生都非常优秀,而且毕业后还留下来为香港所用。今年内地学生报考香港的大学录取率达到了40比1。

记:您曾在香港回归之处撰文说,香港市民需要补课,因为他们对中国、香港的历史缺乏了解,也对中国这个身份缺乏认同。

在香港人中,40年代到60年代的移民并不存在身份认同上的问题,不管他们来自于哪里,政见有何不同,都认定自己是中国人。真正存在问题的是这些人的下一代,他们在香港出生、成长在香港,就业时正好是香港经济起飞、形势最好的阶段,他们是受到完整英国体制教育的一代,也就是现在的中产阶级。英国的管制将他们与中国割断了,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在这批人中会产生身份的问题,他们也不认同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但他们也不算英国人,所以他们就认为自己是香港人。

这些人的子女,也就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应该说是香港最没有竞争力的一代。他们的父母在六七十年代吃过苦,在8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时凭着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现在的地位。现在的这一代就是在最好的条件下出生的,他们在大学毕业面临就业时比较艰难,这并不应该归咎于回归,而是整个竞争环境的变化。他们所受的基础教育让他们紧紧固守在香港这块地方,而且教育也没有让他们具备外出闯荡的能力。他们的英文、中文、知识和眼界都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虽然回归后教育内容发生了些许变化,但教授内容的人并没有改变,仍然还是香港从前的那批老师。

记:在您所著的《香港十年》一书中曾说,香港人一直有明知经济上非常依赖内地,但却从骨子里看不起内地人的心理。在这十年中,香港人的这种态度是否有变化,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

香港在这十年与内地的关系发生了很大转变,这可以从心理、物质利益和社会表象三方面表现出来,而这主要是由实质利益的改变造成的。香港与大陆的联系带动了香港现实方向的转变,香港人的就业机会也就随之转变,此时就要考验你是否能够拥有竞争优势。如果像以前一样看不起大陆,你就不可能适应这样的变化。

例如商店的店员如果对大陆游客怠慢,不学普通话,就会被老板开除,就会找不到工作。再比如那些在大公司中的职员,如果你愿意前往大陆,晋升的机会自然要比那些固守在香港的人高。所以现在有本事的香港人是那些将国际上先进的成果与香港的体制、大陆的机会结合起来的一群人,他们也是最有竞争力的一个群体。

不可否认如今仍有香港人在心态上看不起大陆人,认为自己更加国际化、更加文明和优秀,但是已经比10年前有了很大的好转。

记:香港在这十年中不断在经济上融入内地,这种融合与回归前有何不同?又给香港带来了什么?

英国人在离开香港时留下的经济底子并不是很坚固,经济转型的结构相当脆弱,这从香港遭遇金融风暴时就可以看出来。而香港可以恢复过来,并且转型成功都得益于与大陆的联系,实际上香港也是全亚洲地区,从中国的发展中得益最多的地区。

确实在实际上,香港的经济是提前回归的,这表现在97之前香港制造业的全面北上。而在97之后,这种回归变成了香港经济与大陆经济上深入而且整体的接触上,这也是香港经济能够恢复的最主要原因。中国政府给了香港许多优惠政策,例如近期颁布的规定允许内地金融机构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帮助中资企业在香港上市,大陆居民的香港自由行、CEPA的签署(注:CEPA即《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等等。

记:曾有观点评价香港是“商业绿洲,文化沙漠”,您是如何看待这种观点的?

曹:我本人从不认为香港是文化的沙漠。首先从60年代开始,香港的流行文化在华人圈子,甚至是整个世界都是相当有影响力的。

除此之外,香港由于是一个很多元的社会,它有很多不同的小众需求,而每个小团体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文化园地。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在香港都可以生存,因为高一点层次的香港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需求。文化实际上是需要物质的支持的,而香港正可以提供这种支持。(记者:袁雪 编辑:陈凡)

本文为环球在线专供腾讯网稿件,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