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十年•十部难以忘怀的经典港片(四)
[ 2007-06-26 11:38 ]

前一页后一页

回归十年•十部难以忘怀的经典港片(四)

回归十年•十部难以忘怀的经典港片(四)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

2000年:《花样年华》

导演:王家卫

主演:张曼玉 梁朝伟

剧情介绍:这是一个关于迁徙的爱情的故事。1962年的香港,报社主编周慕云(梁朝伟饰)和太太搬进了一幢公寓,与他们同时搬来的还有另一对年轻的夫妇——苏丽珍(张曼玉)和她丈夫。苏丽珍在一家贸易公司当秘书,而她的丈夫由于工作关系,常常出差。周慕云的妻子和苏丽珍的丈夫一样,经常不在家,于是独自留守的周慕云和苏丽珍便成了房东太太麻将桌的常客。在逐渐的交往中,周慕云和苏丽珍发现对方有许多与自己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比如看武侠小说等等,相互之间也变得越来越熟悉。直至有一天,两人突然发现各自的另一半原来早已成为了一对婚外恋的主角,周慕云和苏丽珍不得不共同来面对这个现实。两颗受伤的心小心翼翼、难舍难分,却最终化成了无缘的伤痛。(来源:Mtime时光网

精彩评论:怀旧的意象

《花样年华》是一部怀旧的影片。这种怀旧,怀的其实是已经回不来的旧。那种情怀我们的时代不可能再有,那种心绪我们的时代不会再有,那种上海话、旧家具以及房东太太的派头,都是我们的时代无法再有的了。怀这种旧,是因为缺乏,也只有恢复不了、弥补不了、替代不了的,才算是真的缺乏。《花样年华》怀的“旧”其实只是一种审慎的态度、一点对过去的敬畏之心。

导演王家卫也说:“我绝对不是要精确地将六十年代重现,我只是想描绘一些心目中主观记忆的前景。”

的确,此片由于电影作者的强大介入,使得影片的影像风格呈现出个性化、写意性、抒情性的特色,形成一种极为浓郁的怀旧色彩。而意象的营造,是实现这一风格的技法。

·意象

中国古人对意象的定义为:意象即是情景交融。但是这里说的“情”与“景”,不能理解为互相外在的两个实体化的东西,而是情与景的融会和畅、一气流通。意象世界不是一个物理世界。当人把自己的生命存在灌注到物理世界中去时,物理世界就有可能升华为非实在的世界——“总非人间所有”的意象世界。

“意象”在西方成为“image”或“imagery”的对等词,他们认为 :意象是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性的集合体……意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止是一个思想,它是一团、或一堆相交融的思想,具有活力。意象派所主张的“意象”,是一种侧重于主体的思想和情感表现的虚构形象,这与我们所主张的审美意象在基本方面也是相符的。

在艺术作品中,作者往往通过意象来发挥一种修辞作用。意象更多体现了审美情感。

我们看看《花样年华》中的意象如何建构一个“非现实”的“过去的”世界。 旗袍《花样年华》最能反映上个世纪60年代香港特质的就是女人们身上的旗袍,而尤以张曼玉的旗袍为最。影片中张曼玉换了二十几身旗袍,在幽暗的灯光下,当张曼玉不断变换着旗袍的颜色和款式时,人们仿佛看到一个东方美人的古典气质。令人眩目的旗袍使张曼玉时而忧郁,时而雍容,时而悲伤,时而美若桃花。张曼玉的旗袍,在散发浓烈的怀旧气息之余,同时也是演员的身体语言,导演用于表达情感的意象。张曼玉曾指出,她是用旗袍去感受女主角的内心世界。由于身穿旗袍,身体的活动受到影响和限制,连带说话的声音,四肢的活动、站、坐的姿态都与平时不一样。因为衣服紧得令她动弹不得,更促使她进一步感受女主角压抑而不敢表达的情感。旗袍像一把道德标尺,套在女主角的身上,没有丝毫的宽松,不容许些许的放纵与出轨。因此,银幕上的苏丽珍永远是言行谨慎、步态平稳、循规蹈矩。旗袍指涉了人物内心承受的巨大压力。可以说《花样年华》演绎的是一段旗袍下的孤独的人生。每一件旗袍都代表了女主人的心情。 我们在张曼玉身上不仅体会到东方女性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也体会了那个时代的怀旧情绪。

·留声机

如果说留声机是记录声音和回忆的话,王家卫的留声机除过这两个功能之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记录情感。《花样年华》是王家卫的留声机,在影片中这部留声机不断地播放着50、60年代的老唱片,不断播放着周璇的老歌《花样年华》,不断播放着很奇妙的爵士乐,这些声音的意象让观众想起了那个逝去的旧上海。这种声音总是在影片最关键的时候响起,它往往代替了主人公的语言,但却恰如其分表达了情感。有些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奇妙感情,用王家卫的镜头和留声机表达起来,却有些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通感。

·幽暗的街灯和夜雨

和旗袍、周璇的歌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影片中的街灯。王家卫不止一次地用灯光来做为背景,在半昏半暗之中,在半梦半醒之间,感情在无声地开始,莫名其妙地发展。

《花样年华》中的灯光永远是幽暗的,有着淡淡的忧郁气质。它似乎预示着故事的结果,也使整个夜色充满了一种浪漫的情调,而王家卫还嫌不够,又在夜色中加入淅淅沥沥的雨,而夜色中的雨则更有意味。

当张曼玉和梁朝伟擦肩走过面摊前的石板阶梯,镜头移到路边那盏昏暗的路灯上。整个画面都是黑暗,只有那么一点不清晰的黄光亮着——这个画面停了很长时间,长的让每个人都觉得这黑暗在酝酿着什么,然后,突然就下雨了。在黄色的逆光照耀下,雨点显的格外的大,格外的晶莹。这段镜头当然有着导演想表达的隐喻,但这隐喻就是因为光影的加入,才显得那么强烈,打动人心。

还有影片中无处不在的办公室的钟表、老式打字机、拖鞋、西餐、面条、芝麻糊、带口红的烟蒂等意象,无不承载着主人公情感的交流与分享。王家卫刻意选择的这些形象,更变视觉角度,并控制镜头长度、速度来形成意象,这些意象在调节感情、情绪上更有意味,更值得回味。

在经典电影中,影像更多的是起到叙事的作用,每一个影像都有它的功能,如果一个人看到一把枪,那么他肯定会有动作,去拿或者躲开,而这把枪一定会促使故事发生进展。在现代电影中,有很多影像着重表达情绪或意义。所以在《花样年华》里,虽然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事件的起伏跌宕,但两个主角流转顾盼的眼神,欲说还抑的脸部神情,一起一伏的步态,这些鲜明的视听印象,动态的影像,片段的画面组接,都形成了一种表意的意象,再加上凄迷而浓郁的风格化音乐,营造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挥之难去的情绪和氛围。这是一种东方式的情感,也是一种东方式的写意表现法。王家卫将一个很通俗的内容,用很东方、很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将一个重重包裹的情感一点点透露出来,显示了电影融合了艺术与商业的二重性,形成一种新的审美趋向。(文:李小丽 来源:Mtime时光网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