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随着中国快速发展的持续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美国各界对中国的关注也在升温,学者、官员、记者和军人众说纷纭,网络、出版物和广播电视等各类媒体也各显神通。但是要说真正对政府决策有重大影响的,可能还要数那些学者的学术著作和智库为国会和政府准备的研究报告。一般来说,这些出版物都被称为“严肃出版物”,在准确性上往往得到人们更多的信赖。
然而,如果你对这些著作的信息来源,也就是书末尾的参考文献稍做分析,其结果往往叫人大吃一惊,这些被奉为“权威”的学术研究无论如何也“权威”不起来了。以去年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的《2006中国军力报告》为例,报告一些关键引语的信息来源竟是香港报纸。对于国家一个特定时期的外交战略,中国有许多公开发表的表述和研究成果,但美国研究者却偏偏是通过“二手货”来解读和分析。这一不“严肃”的信息源选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报告研究者漫不经心的态度。美国研究人员库拉基就多次发表文章,批评美国国防部一些涉华报告在信息源方面问题很多,主要包括喜欢摘抄流言传闻的“小报现象”,以及工厂化翻译的错译等等。
此外,还有一个现象危害更广,许多研究中国问题的外国学者在选用参考资料的时候往往存在很大偏见,忽略大陆出版的中文文献、偏爱港台和英文材料。《中国即将崩溃》曾一度影响不小,其作者是美籍华人章家敦。该书2001年出版后的主要卖点有两个,一是它对中国“崩溃”时间的“精确”预计;二是该作者的华人身份,以及他为某美国律师事务所在上海工作多年的经验,让人联想到他基于第一手资料的本地化研究自然应该具有更高的可靠性。然而如果对该书的参考文献进行分析,情况似乎并非如此。
这本书标出700多条的参考文献,不难发现的是作者依赖少数几种英文媒体,比如19%的参考文献来自《南华早报》这张香港的英文报纸。此外,仅美国有线新闻网(CNN),《亚洲华尔街日报》、路透社、《远东经济评论》和《经济学家》五家的引文数量就占了21%。从学术上讲,如果引用过于集中,其观点就难免受影响。作者引用的中国内地其他文献约有20多种,但是次数都非常少,而且很多是转引的。当然,作者在写作时还采访了一些人,可受访者基本上也是外国人或者海外华人。如果国际上那些对中国不太了解的读者真的相信该书作者在中国信息来源上有很大的优势,那他们显然是要上当了。
最近美国学者彼得·纳瓦罗的那本《即将到来的中国战争》,因其标题“抓人”,也引起了媒体关注。这位教授在文献引用方面要更专业些,比如用了许多专业协会或组织的报告。但是他和不少西方的中国问题专家一样,基本上是依靠英文资料,而且主要是西方出版的英文资料。为什么忽视大陆信息源?作者的理由是,因为它们是“受到严格控制的”。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除了作者大概无法直接阅读中文外,另外一个秘而不宣的原因恐怕是:与亚洲媒体相比,西方出版物的观点让作者采纳起来比较舒服。看来,即使是受过良好学术训练的专家,如果他只能通过二手信息来观察他不太熟悉的领域,并且还想发表一些惊世骇俗的见解,那他犯错误的几率也会非常高。(作者是上海学者)(来源:环球时报 编辑:陈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