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2006年是中日关系转圜之年。中日双方着眼大局,把握机会,使两国政治关系走出了低谷。
于青(人民日报驻日本记者):中国与日本,两国关系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结构调整时期,需要双方在历史和世界的两个坐标上,把握正确方向,保持良好势头,开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互利合作新格局。
即使在中日关系出现建交以来最困难的时期,两国经济关系仍然不断拓展。2006年中日贸易总额再创佳绩,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两国还同意将以能源、环保、金融等领域为重点,深化互利合作。
中日文化交流传统领域长盛不衰,新兴领域方兴未艾。2006年11月至12月,由中国文化部和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共同在日本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向日本人民展示了中国最高水平的文化艺术,融会了双方的文化要素,促进了日本民众积极参与,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成为两国共同迎接2007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的前奏。
刘江永(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日本新首相安倍晋三上任不到两周,便把出访的第一站选在中国,从而成为日本战后60多年来第一位把中国作为首访国的首相。这体现出其急于修复日中关系的强烈愿望。他在竞选过程中和当选后有意改变了以往在历史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言论,避开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障碍,并表示将继承“村山谈话”的精神。在台湾问题上,安倍也表示不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独”。
中方着眼大局,在改善中日关系方面给安倍首相以作出正确抉择的机会,欢迎他访华,从而使中日政治关系走出低谷。11月,胡锦涛主席在河内APEC会议期间再次会见了安倍,双方达成以下共识:遵守中日三个政治文件的各项原则,正视历史,面向未来,妥善处理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问题,让政治和经济两个轮子强力运转,把中日关系推向更高层次。努力构筑战略互惠关系,争取实现中日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在政治、经济、安全、社会、文化等领域促进各层次交流与合作。加快东海问题磋商进程,坚持共同开发大方向。以能源、环保、金融、信息通信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为重点,深化互利合作。通过中日安全对话和防务交流,增进安全领域互信。启动中日学术界共同历史研究。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很显然,中日之间的一些矛盾尚需在交往与合作中得到逐步解决。2007年日本参议院选举后,安倍首相受到国内右翼势力的压力可能增大,如何防止中日关系改善的势头倒退仍需引起双方的足够重视。(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陈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