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熙德:安倍访华,期待双赢
[ 2006-10-09 09:45 ]

环球在线消息:

·安倍急于访华,意在修补外交,建树政绩,掌控政局,促进外贸

·安倍向中方表示将致力于“克服靖国神社等历史问题”,这是其访华得以成行的条件

·安倍访华如能为推动中日友好做出贡献,则是顺应大势,将真正建树历史性的政绩

10月8日,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将访华。这是安倍自9月26日就任首相以来的首次出访,此举表明新一届日本领导人渴望打破中日关系僵局,并愿以新的姿态顺应东亚政治、经济局势的发展,走出外交困境。它同时也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安倍何以成行?对此行应作何期待?这些问题值得关注。

·访华意在建树政绩

安倍晋三急于访华,主要有四方面原因。其一,修补外交。小泉在“历史与领土”问题上采取强硬政策,使日本付出了周边环境恶化、“入常”计划受挫的外交代价。安倍出任首相后,急欲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另外,安倍力图实现的修宪、强国、“入常”等目标,也无一不以邻国的理解与支持为重要条件。实际上,这也是日本要走出外交困境的必然选择。

其二,建树政绩。2001年以来,小泉迎合国内民众要求改革、呼唤强者的心理而脱颖而出,执行了一条“改革+参拜”的激进路线。常言道:势不可使尽。小泉滥用民众期待,对内扩大“下层”阶层,贫富差距增大,对外导致“四面楚歌”。安倍作为资历最浅、年龄最小的战后首相,靠大刀阔斧的改革树立权威的空间已很小,唯有修正小泉的“跛脚外交”才是独具速效之良方。

其三,掌控政局。作为自民党总裁兼内阁首相,安倍面对三道选举关口。一是本月22日举行的神奈川县第16选区和大阪府第9选区的众议员补选。这将是检验安倍掌控政局能力的第一次考验,此番访华,正好可为其赢得补选增加筹码。二是2007年春季举行的统一地方选举。这将是对安倍内阁的一次中期考试。三是2007年7月举行的参议院选举。这将是真正的“大考”。届时,如果自民党大败而导致自民、公明两党相加也不够参议院半数议席,那么安倍就有可能引咎辞职,其内阁就可能成为执政仅10个月的短命政权。安倍急欲改善与邻国关系,就是要在外交上做出政绩,以便逐一打赢这些选举,确保其长期执政地位。

其四,促进外贸。小泉前首相“六拜”靖国神社,极度恶化了邻国民众的对日感情,使日本失去了大量商机。日本经济界对此极为不满,对未来继续失去市场份额忧心忡忡,强烈要求安倍首相尽早改善与邻国关系。安倍急于访华,也反映了重视经济界呼声、维护日本经济利益的意愿。

·“西行”之前忙做铺垫

为实现“西行”,安倍首相向中韩一再做出了“示好”举动。为了跨越小泉设置的“历史障碍”,安倍在侵略历史问题上一改过去的鹰派姿态,不断更新表态内容。

10月3日,安倍在众议院答辩时表示,现任政府承袭1993年8月4日河野洋平官房长官关于承认日军曾强制妇女充当“慰安妇”的谈话。而1997年5月,安倍曾对这一谈话提出过质疑。

10月4日,安倍对记者表示:1995年的“村山谈话”是内阁会议通过后发表的,本届内阁“承袭”这一谈话。而在10月2日的答辩中,安倍还没有使用“承袭”这一说法。

10月5日,安倍在回答有关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责任的提问时说:“开战的结果给亚洲人民留下了许多伤痕。包括我外祖父岸信介在内的(当时的)领导人对此负有重大责任。政治是以结果论责任的,因此当然可以说(当时领导人的)判断是错误的。”而在10月2日国会答辩时,安倍还曾就甲级战犯的战争责任问题表示:“作为政府就此下具体判断并不合适”。

在“是否参拜”这一问题上,安倍放弃了以往的“首相一定要参拜”的强硬姿态而采取了不置可否的“模糊战术”。据报道,此番安倍进一步向中方表示将致力于“克服靖国神社等历史问题”,这是其访华得以成行的条件。

·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今年9月底日本首相更替,为中日关系走出“政冷”低谷提供了机会。中日双方及时促成首脑会谈,这无疑是两国关系的一个重大转机。

安倍访华在即,两大焦点问题摆在中日面前。一是如何跨越“历史”障碍。中日首脑进行互访和对话,具有“打开政治交往闸门”和“改善相互政治氛围”的重要功能。然而,中日首脑互访中断数年自有其原因。此番安倍访华,不是因为日本换了首相以后就自然而然地恢复了互访,而是在其表示愿意消除“参拜”障碍后才实现的。

但是,安倍尚未明确割断“参拜”情结。此前,安倍曾暗示将以自己的方式处理“参拜”问题。8月初,时任官房长官的安倍曾把4月“悄悄参拜”的消息加以曝光,表现出为“私人参拜”打探道路的意图。9月26日当选首相以来,安倍尚未就今后停止参拜公开表态。10月4日,安倍首相在回答记者关于是否参拜的提问时表示:“这不是二选一的问题。如果该问题会转化为政治或外交问题,那么我最好还是不要发表言论。”可见,安倍仍在保留“模糊战术”。

10月3日,安倍表示本届内阁将承袭“村山谈话”,但又表示不想就其作为政治家的战争观、历史观进行表态。《朝日新闻》指出,这一表态给人以安倍本人有着与本届内阁不同历史观的印象。毋庸置疑的是,作为首相的安倍在任何时间、以任何形式参拜靖国神社,都将给日本与邻国关系带来重大负面影响。对此,安倍不会不清楚。可是人们更要看的是,安倍将怎样消除“参拜”的障碍。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重建战略互信。从其一系列言论看,安倍首相有一个“摆脱二战后体系”的激进计划。一是加快修宪进程,致力于构建与美军共同作战的法律体系;二是修改《教育基本法》,强化“日本精神”教育;三是在国际上发挥主导作用,确立日本的大国地位。这些目标,都包含着加重邻国疑虑与戒心的因素。安倍首相将如何把推行大国战略与重构与邻国战略互信有机地结合起来,仍有待观察。

中日友好是浩荡的历史潮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其必由之路。安倍内阁应“言必信、行必果”,切实履行1972年以来历届日本内阁在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上所做的庄重承诺。改善中日关系不仅是日本国民的呼声,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安倍访华如能为推动中日友好做出贡献,则是顺应大势,将真正建树历史性的政绩。中日两国也就有可能实现双赢,开创友好合作新局面。(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来源:环球时报 编辑:陈凡)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