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真主党的军火可能来自几十个国家,但西方媒体似乎对寻找其中“中国元素”格外感兴趣
环球在线消息:打了十几天的黎以战争早被定义成一场地区战争,对抗的双方是黎巴嫩真主党和以色列。然而,地区战争远没有大国冲突“好看”。凑巧的是,战争刚开始,真主党就用一枚导弹炸伤了一艘以色列军舰。有消息称,这枚威力惊人的导弹“含有中国技术”。部分西方媒体马上抓住了这一卖点,或明说或暗示或夸大,甚至直接把这枚导弹称为“中国导弹”。这让人多少闻到了一些挑拨中以关系、散布“中国威胁论”的味道。
·一枚导弹炸出了“中国威胁”
事件发生在7月14日晚8时30分,以色列最先进的萨尔—5型隐形护卫舰“标枪”号当时正在贝鲁特外海执行封锁任务。令以军官兵意想不到的是,十几公里外的岸边突然飞来了两枚导弹。一枚导弹击中了“标枪”号艉部,军舰严重受损,4名水兵失踪,1人的尸体后来被找到。另一枚导弹击中了一艘埃及货轮。7月15日,颇有名气的以色列情报网站“DEBKA档案”在一篇题为《真主党用伊朗导弹袭击以色列舰艇》的文章中,强调“这枚伊朗制造的C—802导弹具有98%的命中率,以方军舰能存活下来,已属万幸” 。以色列《国土报》随后发表题为《真主党导弹击中海军舰艇:4人丧生》的文章,它援引以军消息来源称,伊朗向真主党提供的C—802反舰导弹制造了这起事件,“该导弹是伊朗采用中国技术制造的”。
这件事发生后,美联社驻耶路撒冷记者在介绍这枚导弹时使用了非常啰嗦的修饰语,既不说导弹由中国提供,也不光说导弹是伊朗制造的,而是强调“一枚包含中国技术、伊朗制造并提供给真主党的C—802巡航(应为反舰)导弹击中了以色列军舰”。这种说法让人觉得中国似乎站在了以色列的对立面。美国一家名为《NEWSMAX》的杂志在7月19日刊登的《中国导弹制造的恐怖》一文中称,“伊朗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中国的C—802导弹生产技术” 。文章的作者查理·R·史密斯甚至还引申到C—802导弹可能涉嫌“使用了美国和以色列技术,对美国舰队形成了明确而现实的威胁”,并警告美国小心“恐怖分子可能利用伪装在普通货船里的C—802导弹袭击美国军舰”。德国《图片报》则列出了黎巴嫩真主党拥有的导弹种类和数量,称排在第一位的是一种射程为120公里的中国制导弹。此外,一些西方权威媒体如英国的《简氏防务周刊》、《泰晤士报》,美国的《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也没忘在相关报道中把中国扯进来。
虽然媒体热衷报道此事,但作为冲突当事方的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却根本没提及中国。以色列总参谋长哈卢茨在7月15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对遇难水兵表示哀悼,承认这是一场“没有预想到的灾难”,但他在讲话中只字未提来袭导弹的所谓“中国属性”。真主党的“灯塔”电视台则在7月14日夜间播放了以色列军舰遭袭的录像,播音员强调真主党用自行研制的武器发起了这次攻击。
·C—802与真主党有关?
据《简氏防务周刊》等媒体报道,这次袭击以色列军舰的是伊朗产的“诺尔”反舰导弹,这种导弹是根据中国的C—802反舰导弹发展而来的。总部设在华盛顿的美国全球安全研究所学者说,C—802的中国名称是鹰击—82,是一种可从潜艇、军舰、飞机乃至大型卡车上发射的多用途反舰导弹。它的性能与著名的法国“飞鱼”导弹相当,号称“中国飞鱼”,有效射程为120公里,能在距海平面2至4米的高度巡航。
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在巴林设立了第五舰队,有分析称,美国剑锋直指霍尔木兹海峡对岸的伊朗。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提供的数据,为了提高自身的海防能力,伊朗向中国提出购买C—802导弹的申请,双方经过正式谈判,并向联合国常规武器转让中心进行备案登记后,达成了这项交易。1994年至1995年,中国向伊朗出口了80枚C—802导弹及10套发射装置。基于中东军力平衡的敏感性,中国按照本国《军品出口管理条例》的规定,落实对导弹出口的“清单管理”,确认伊朗为该导弹系统的最终使用方,以防止这些武器通过第三方流入热点和敏感地区。英国简氏集团的刊物当年也承认,中国的整个交易过程是透明的,与国际武器交易惯例没有冲突。从2002年11月开始,伊朗航天工业组织自主研发了一种代号为“诺尔”的国产反舰导弹,其技术蓝本参考了C—802导弹。在今年3月底,伊朗举行的“神圣先知”军事演习中,“诺尔”首次亮相,外界才知道它的存在。以色列媒体分析认为,所谓真主党使用的C—802导弹确实是伊朗自行生产的“诺尔”导弹,伊朗向来是真主党的强大后盾,真主党获得这种先进武器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至于说该导弹究竟与中国有多大关系,实在是有些牵强。
·中东如同军火的“无底洞”
据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报道,中国武器出口中东国家,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多数中东国家因谴责苏联入侵阿富汗、抗拒苏联政治影响而抵制购买苏制武器,中国武器因价格低廉,维护保养与苏制武器类似,因此受到中东国家的欢迎。即便如此,中国在中东武器市场所占的份额也远远小于西方国家。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提供的数字,从2000年到2004年,在常规武器出口方面,美国为259.3亿美元,而中国为14.36亿美元,只有美国的约1/20。中国武器在中东一般只销售给埃及、伊朗、科威特等政局稳定、目前未与周边发生战争的国家。中国还严格遵守联合国的制裁协定,在海湾战争以后断绝了与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武器交易,显示了自己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在中东,情况就不太一样了,那里的游戏规则是“靠实力说话”。因此,进口军火与出口石油已成为各国经济生活中的两大重要内容。据美国国际预测公司公布的新的中东市场分析显示,预计2007年之前,中东地区的军费总开支将从2003年的520亿美元上升到每年550亿美元,这一数字几乎是拉美地区预计军费开支的两倍。中东国家习惯于从世界范围内购买它们想要的军火。除了美式、俄式和西欧武器之外,连南非、韩国等国也能从中东武器市场上分到一杯羹,这使得中东几乎囊括了所有门类的武器,堪称“万国军火博览会”。
美国智库防务信息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莱切·斯托尔表示:“(如果有人)认为武器销售可以作为影响他国外交政策的工具,这基本上是个错误的假设。小至一把枪,大到一艘舰艇,一旦武器出了你的手,就别妄想你还能对它拥有控制权。”中东国家并不太在意武器限制规定,一旦武器到手,如何处理就变成本国的内政,因此有人戏称军火一旦卖到中东,线索便到此为止,接下来便是谁也搞不清楚的“无底洞”。1969年,卡扎菲上校主政利比亚后,向法国达索公司订购了110架幻影战斗机,这些战机一抵达的黎波里机场,就被运往利埃边境,作为“支援阿拉伯前线国家”的礼物白送给了埃及。卡扎菲后来回忆说:“我们履行了泛阿拉伯国家和历史的责任,我们买来意大利火炮送给埃及人,埃及兄弟驾驶我们提供的幻影战斗机去完成解放西奈半岛、耶路撒冷的伟大事业。我本人亲自肩扛着导弹走到利埃边界,把导弹交到埃及人手中。”
稍后发生的黎巴嫩内战则上演了另一幕:尽管联合国禁止各国向冲突地区提供武器,但1990年,黎巴嫩政府军在收缴各派武装时,发现它们的武器居然来自70个国家,情报显示,这些武器大多来自国际军火贩子。如今与以军血战的黎巴嫩真主党自成立以来,苦心经营了错综复杂的军火采购渠道,黎以冲突爆发后,真主党的“灯塔”电视台宣称:“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与实力坚持到最后。”
·西方媒体爱找“中国元素”
虽然黎以冲突中的新闻点很多,但西方媒体仍喜欢“中国元素”,其实这并不奇怪。早在冷战时期,“苏联元素”曾让西方媒体持续火爆。例如,在中东战争中有西方媒体称,身穿埃及军装、驾埃及战机与以色列战机进行空中格斗的飞行员在相互通话时却是一口流利的俄语。类似报道当然极为吸引眼球。现在,西方媒体认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潜在对手”,因此,“中国元素”就显得格外有价值。今年1月,玻利维亚新总统莫拉莱斯上台,此前,美国中央情报局说服玻利维亚高级将领,将一批肩扛式导弹销毁,理由是“防止它们落入恐怖分子手中”。但外界认为,美国是想让政治立场偏左的莫拉莱斯总统“手无寸铁”。这一丑闻曝光后,西方媒体不是追踪玻国内的调查进度,而是一再强调这批导弹是中国产的。好像中国制造与恐怖分子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此外,一些西方媒体还报道说在驻伊美军的战利品分拣基地内发现不少中国武器,“证明中国当年曾向萨达姆提供过大量军火”;对于在伊拉克占绝大多数的俄制、美制和欧制武器却视而不见。由此可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冲突地区的“中国元素”仍将是西方媒体追逐的热点。(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