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永:“军费透明”是日本的借口
[ 2006-07-17 09:25 ]

刘江永:“军费透明”是日本的借口

环球在线消息:日本人通常重视用数字说话。没有数据的讨论,在日本人听起来往往是缺乏学习和没水平的表现,很难听得进去。但是,日本人有时也容易轻信一些似是而非的数字。

·日本军方常拿“军费透明”说事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以“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保障”为主题的中日安全问题研讨会,日方参加会议的是“日本中国政治经济恳谈会”的代表,都是中将以上的日本自卫队陆海空退役高级将领。团长则是日本前自卫队统合幕僚会议议长(即参联会主席)、上将藤绳祐尔。会上,日方就提出,中国军费也许并非公开发表的那些数字,还有一些相关数字没有统计进去,有“不透明”的部分,令日本担心。

这种观点并不新颖。日本外相麻生太郎曾鼓吹“中国威胁论”,日本每年的《防卫白皮书》关注中国军力,其主要“根据”都是中国连续17年军费增长为双位数,加之中国军费不透明。日美“2+2”联合声明也把敦促中国增加军事透明度作为共同战略目标。

但是,用所谓的“军费透明度”来衡量威胁,将存在很大的误区,搞得不好容易形成战略误判,甚至造成本不存在的敌对关系。

日本基本上没有专门的军工企业,防卫厅主要是通过招标向民间公司订购军火,这些企业就需要一些退役将官来建立人脉和业务关系。然而,这些公司的军品产值和资本金等均未列入日本的军费。会上,我请在座的各位日本高级退役将领,看一下自己现在的头衔,他们分别担任富士通公司、神户制钢、五十铃汽车公司、三菱电机公司等日本各大公司的顾问。我当场问道,如果中国认为这些涉及军工订货的公司资产不透明,应该算入日本的防卫费,否则就是缺乏透明度,就是对中国的威胁,日方能同意吗?如果不能同意,我们就都应按两国政府公布的相关数字,就中日两国的军费增长情况做一比较,然后再做结论,看看威胁是否存在,这样是否更客观、更公允呢?

·不用仅仅看那些表面数字

根据中日两国政府从1952年到2003统计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以下基本事实:一、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按本国货币计算,中国经济总量增加了171.9倍;日本增加了78.5倍。而同一时期,中国军费增加了32倍,日本军费增加了46.4倍,中国军费增长幅度比日本军费增长幅度落后45%,而且大大落后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幅度。

二、中国1985年至2004年20年间年均军费增长13.4%;日本1961年到1980年20年间年均军费增长14%,都曾经是双位数增长。如果按麻生外相的数据标准来界定威胁,日本给邻国造成的威胁难道不是更大吗?

其实,统计分析表明,中日两国军费增长有共同规律:第一,军费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上是成正比发展的,经济增长较快时,军费增长也会较快,否则便相反。中国近10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军费相应增长不足为奇。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同样出现过类似情况。20世纪90年代日本军费增速放慢,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速下降所致。

第二,通货膨胀与军费增长有直接关系,而且其影响有时大于经济增长。例如,日本1974年经济增长为负增长1.2%,而军费则增长28.5%,这是由于当年日本遇到石油危机,通货膨胀率达27.5%的缘故;同样,1994年中国经济增长12.6%,而军费则增长29.3%,这是由于从前一年,中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物价放开后居民消费价格当年上涨25%造成的。这些都只是“数字的游戏”,并不意味着中日两国军事战略意图发生变化,会彼此造成威胁。但是,如果只看表面数字,而不理解数字背后的真正含义和其他因素,便可能做出战略误判,甚至会误导舆论和公众。

·日本军费有多高

另外,日方还要看到,中国军费占本国经济总量(GDP)和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在大幅下降,目前中日两国大体处于同等水平。比如,日本军费占GDP的比重1953年为2.2%,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后的1973年降到0.8%,2003年约为1%;中国军费占GDP的比重1953年为9.1%,1973年降到5.3%,2003年又降为1.6%。再比如,日本军费占本国财政支出的比重1953年为15.4%, 1973年降到6.4%,2003年约为6%;中国军费占本国财政支出的比重1953年为34.2%,1973年降到18%,2003年已降为7.7%。如果考虑到日美同盟的因素,中国军费与日本相比决不算高。这里的问题是,为什么1973年时日本没有说中国是威胁,而现在却说中国是威胁?这是令人难以容忍的误判。

针对上述观点,日本退役高级将领没有提出不同意见,他们只是强调日本防卫白皮书从来没有把中国说成威胁。坦率地讲,日本一些人之所以产生“中国威胁论”,其根本原因在于,冷战的威胁消失后,他们主张把防卫战略重点转向台海和东海,从而增大了同中国大陆发生冲突的恐惧感而已。对于中国军费的自然增长,也纯属于疑神疑鬼,自寻烦恼。从这些分析看,日本对中国的军费存在着严重的战略误判,而所谓的“军费数字问题”不过是某些人为散布“中国威胁论”寻找的借口而已。(作者是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来源:环球时报)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