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欧盟“持久战”经验改造农村
[ 2006-03-27 09:10 ]

借鉴欧盟“持久战”经验改造农村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编者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今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欧盟拥有25个成员国,人口约为4.5亿。欧盟5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占总面积90%的农村地区。欧盟的人口和国土面积均约为我国的1/3,同样具有内部经济差异和城乡贫富差距。半个世纪以来,欧盟各成员国在推进农村建设上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德国:“巴伐利亚试验”搞了50年

德国媒体总会每年都公布一个名为“德国哪里生活最舒适”的排行榜,而登上榜首的往往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村庄。一个农民对记者说,“在德国农村生活,丝毫不亚于城市。”

实际上,德国农村生活的舒适,与德国新农村特有的发展模式密不可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巴伐利亚州搞的“巴伐利亚试验”。负责该项目的机构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的负责人威尔斯博士告诉记者,他们的经验就是用“等值化”的理念,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爱上农村。其主要思路如下:一是制定“村镇整体发展规划”,如调整地块的分布,改善农田基础水利设施等;二是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积极推广农村机械化作业,组建合作社,发展生态农业;三是保护传统文明,如整修传统民居、建立博物馆等;四是加强教育培训,推行“双元制”教学,让孩子从小既学文化课,也学实用技术。同时,文体娱乐活动也被他们看作吃饭穿衣一样平常,村庄里各种娱乐设施齐全。

威尔斯博士说,新农村建设要打“持久战”,不是做成某一方面的“样板村”,而要将有限的资金当成“引子”,用科学理念引导村庄发展,逐步全面地改变农村面貌,“改造农村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从1990年起,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山东省青州市南张楼村合作开展了“土地整理与农村革新”项目,项目开展十几年来,该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乡村文明程度也有了很大改观。过去,当地有一句“南张楼,南张楼,一到下雨人就愁”的顺口溜,现在,该村已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作业,形成了“白天上工厂,下班去种田”的新型工作方式。

德国社会学家特意提醒说,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要把“新农村”理解成建造新建筑,这样反而会加重农民负担。很多德国农民告诉记者,希望中国通过自己的“巴伐利亚试验”,让千千万万农民富裕起来。

·瑞典:一个农民参加几个合作社

目前,瑞典各地的农业合作社共有600多个,按专业可分为近20个类型,有90%以上的农民加入了合作社。瑞典市场上,大约75%的农产品是由这些合作社提供的。一个农民通常同时加入几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斯德哥尔摩郊区的一个农场里,年近60的伦德贝格告诉本报记者,他自己就是5个合作社的成员。伦德贝格把他饲养的肉牛交给肉类合作社屠宰定级,每天挤的牛奶由当地的奶制品合作社收运加工,收割的小麦等送往粮食销售合作社,采伐的木材则由林业合作社运往木材加工厂。最后,他的大部分收入会存入农业合作社的银行。以前,瑞典农民就分成播种队和收割队,到了农忙时互相帮忙,这就是农业合作社的雏形。现在,农民可自愿加入合作社,但在经济上要分开核算,应该农民自己支付的开支,合作社一分钱也不会掏。而且,农民要和合作社签署协议,其所有产品必须全部出售给合作社,并向合作社交纳股金。

那么,瑞典农民为什么乐于加入合作社呢?伦德贝格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切身感受。首先,合作社帮他解决了农产品的加工、销售问题。瑞典的农业合作社拥有自己的加工企业,并同一些超级市场等建立了固定的供销关系,不但销路有保证,而且价格也很合理。这样,他就可以专心投入生产。其次,合作社帮助他获得了很多重要的市场和技术信息。每年年初,他都根据合作社提供的市场供求信息,有的放矢地去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去年,合作社建议他多饲养一些生态肉牛,结果当年他这方面的收入就翻了一番。再次,合作社可以维护农民的利益,成为稳定农产品价格的重要力量。伦德贝格告诉记者,根据瑞典议会通过的法案,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要由农民协会、消费者协会和政府三方协商决定,瑞典的全国农民协会就是由各地的农业合作社和农业工会联合组成的。最后,合作社还会发挥规模采购的优势,低价向农民出售种子、肥料、饲料和机械等,连家庭用的黄油、奶酪等食品,价格都很便宜。

瑞典农业科技大学的学者约翰逊表示,瑞典可耕地面积还不足国土面积的1/10,作物平均生长期不到200天,农业劳动力更是只占全国劳动力的4%,却能稳定保证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农业合作社在经营管理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

·荷兰:靠经营单一化确保专业化

荷兰的气候条件并不优越,却是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其温室种植功不可没。荷兰的家庭农场“擅长减法”,强调经营品种的单一化。荷兰大部分的温室都只种植一个品种的农作物。有的农场温室总面积可达数十公顷,但却只生产一个蔬菜品种,比如西红柿、菜花等。这一特点在花卉业表现得尤其突出。

大多花农只种一个品种的花,而且分工相当细致。养花的不管育苗,育苗的不管养花,为的是充分保证花卉种植的专业化。在花卉业的各个环节中,生产者不管销售,销售者不管生产,全都靠农业合作社这一纽带将各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事温室种植的斯蒂夫·豪斯曼先生是荷兰的名人,他的温室有2.6万平方米。他和弟弟一起合作经营,他管种植,弟弟管销售,共有20多名雇员。他们生产的产品70%供出口,年销售额约为600万欧元。

由于荷兰的农户专业化程度很高,又以出口为主,产品的创新因此至关重要。荷兰的农业科研单位都以农户为“顾客”,实行“产研结合”。这种方式简单明了、行之有效。新产品一开发出来,即可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市场,抢占先机。

·法国:没有农业税,农业补贴却很多

法国对农业的重视由来已久,促进农业发展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减轻税赋,从上世纪60年代起法国就对农业生产实行减税,政府用20多年时间将税收总额从上世纪70年代的30多亿欧元减到目前的4亿左右。法国从1992年起实施“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法国农户每卖出一吨粮食,都可凭发票向政府申请一定数额的农业补贴。法国农民不仅不用交农业税,还可以在购买种子、除草剂、肥料和农机等时,从政府那里收回部分增值税。二是国家从资金上给予补助,这项工作基本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的,法国开始给予农业生产的“直接补贴”从最开始每年不到1亿欧元,增长到2002年的7.8亿欧元,而且现在还在不断增长。此外,法国政府还在农产品价格、进出口项目等方面向农民提供资金帮助,而且投入越来越多。

·学习欧盟经验应当注意什么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叶齐茂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的,“建设农村”则不仅仅是中国的,欧盟成员国也在推进农村建设。欧盟的经验是:发展农村必须规划先行,并且规划方式是自下而上由地方社区主导的;农业发展旨在提高竞争性,用土地管理带动环境保护,用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统一管理农村建设公共资金。

欧盟利用一个专门基金、一个专门模式、一个专门网络,把整个欧盟的农村发展控制在“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框架内,从而实现农村的协调发展。欧盟许多国家都有集中管理社会事务的传统,因此,新战略的执行不会有太大阻力。叶齐茂认为,在这一点上,我国与欧盟有共同之处,而与美国相距甚远。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欧盟比美国强许多;我们的工业化过程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避免美国人忽视农村发展和推行郊区化政策的错误,学习欧盟推进农村发展的经验,是值得研究的。我们有必要长期跟踪欧盟的农村建设进程,深入研究他们的发展经验,以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少走弯路。(来源:环球时报)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