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消息:2007年到来之际,花一两千元人民币拍一套“京剧写真”,成了上海颇受热捧的新年“节目”。在这些人中,既有爱好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友人,也不乏上海乃至江苏、浙江两省的时尚年轻一族。
日前,上海京剧院推出的“扮一回古人——梨园影像戏曲写真”活动,就吸引了上海东华大学学生小严和她的男朋友。主修服装设计的小严为自己挑选了一套“贵妃醉酒”的花旦装容。她说,虽然很少看京剧,却一直觉得京剧服饰“很时尚”。
在上海京剧院化妆间,人到中年的邵先生已经摇身数变,先扮了一回唐明皇,又反串一次杨贵妃。
虽然发福的肚子微微腆起,这位“男版杨玉环”凤冠霞帔,在艺术监督的点拨之下,左手拾裙,右手翘起兰花指,也堪称姿态妩媚。
从日本北海道不远万里赶来拍摄“京剧写真”的顿所夫妇,都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痴迷。扮成穆桂英的妻子对记者说,凡是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她都很喜欢,除了京剧,还有书法、绘画、茶道等等。
上海京剧院透露,前来拍“梨园影像”的境外客累计已有近百人次,包括来自美国、德国等国家的戏迷。
据介绍,推出“京剧写真”,只是上海京剧院今年力推的“体验京剧·文化记忆”活动其中一项内容。其他活动还有:品一场京剧——天蟾星期五京剧演出;听一次讲座——天蟾京剧文化讲坛;看一台展览——京剧珍贵藏品展。
“京剧并不老,它其实可以很时尚。”上海京剧院院长孙重亮介绍说,期待通过这一活动,修复当下人们对传统文化日渐黯淡的记忆。
孙重亮认为,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如今正面临两大危机。一是舞台上漫天“欧风美雨”,崇尚西方艺术;一是熟谙传统文化的人群日益老龄化,逸夫舞台的周日场演出以“白发族”为主,上座率逐年下降。
他说,为吸引年轻的都市白领们周末来听一场京剧,逸夫舞台今年特别打造“周五演出”,按照时尚一族的视听审美,对传统大戏进行适当的整理加工。不过,孙重亮也指出,京剧的复兴需要中国形成经济与文化并重的氛围,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尚需时日。(编辑:王奕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