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环球娱乐时尚>赏乐吧>音乐宝典
打口是什么?

[ 2006-08-22 15:31 ]

 

“打口”:成于盗版,毁于盗版

从1998年后,打口的“黄金时代”基本过去了,其中主要是因为盗版的繁荣昌盛。有趣的是,当初打口的兴起,不能不说是托了盗版的福(因为盗版需要大量塑料原料),其后几年间还一度抢了盗版的风头,但最终还是不得不甘拜下风。


郝舫说:“其实盗版既把正版的唱片工业给毁了,也把打口给灭了。”


说起盗版的兴盛,其中竟然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打口的功劳。有传言说,有很多打口商后来分流做起了盗版。经过打口的洗礼后,这些人对西方流行音乐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知道乐迷们喜欢、市面上流行什么样的音乐,其盗版品种之广、数量之大,已经不是打口所能抗衡的了。


据说,这些有品位的盗版商虽然盗版范围比较小,但总是缺货,其产品的包装、工艺比中国大多数原版唱片都更专业,这让很多不大喜欢打口的白领、中产阶级能够接受。

乐迷的口味也越来越刁,而打口带基本上是大公司的大路货,偏门另类、独立厂牌的东西很少。打口做到现在,已经满足不了中国乐迷的需要了,生意冷清、直至今日的没落,也在情理之中。


现在,市面上打口带已经越来越少了,但质量却越来越好,因而与原装正版无异的原盘成了打口市场的主流——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那些有残缺的打口、扎眼“垃圾”渐渐式微,原盘才是乐迷想要的。

至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原盘,据说是因为中间商贿赂国外唱片公司的人手下留情弄出来的。

郝舫表示,去年他到美国遛了一圈,结果在一些“二手市场”上发现零零星星的有几张打口带。“把它当作一门生意来做,可能只有中国。”

考察打口这一产业在中国的萌芽,会发现偶然中有必然。当初到底是谁阴差阳错,第一个发现那些没被销毁的打口带可以拿出来卖,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但在这一偶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必然性。

“打口”=“需求”
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后,国内年轻一代对于包括音乐在内的西方文化表现出了强烈的渴求。但是中国在音像制品的引进和进口上至今仍然保持垄断,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中图)至今仍是中国惟一有权进口国外正版唱片(制成品)的机构,其余单位、公司从事这项业务,都被视为非法。而中图引进的东西,很难满足中国乐迷的需要。

此外还有价格的问题。进口正版唱片大都是一百多块钱一张,引进版也要60块钱左右,这一价位是普通工薪阶层、尤其是音像制品的主要消费群体——青少年难以承受的。价格贵、品种又少,当供给满足不了需求时,打口乃至盗版的出现和繁荣就难以避免了。


据中国音像协会统计,中国每年光碟(包括音乐、影像等)的销售量约在50亿张左右,但目前中国全部合法生产线一年的生产能力只有6亿张,此间巨大的市场空白便由打口和盗版来填补。

因此,尽管打口与盗版一样,都背上了侵犯知识产权的骂名,但打口的“廉而美”让人无法拒绝,让消费者心安理得地把一张又一张的打口带列入自己的唱片收藏中,尽管上面刻有耻辱性的标志。

打口可以说是很巧妙地钻了法律的空子。它以废弃塑料的名义进入中国是合法的,但最终以音像制成品的形式在市面上出售,则是非法的。

在对打口定性时,主管部门一般都视其为盗版或走私,或是笼统地称之为非法音像出版物,但从没有界定为“打口”,处理方法也与盗版和走私一样。

据中图音像部的工作人员透露,1994年以前中图也进过一批打口CD,但是此后在有关方面的干预下,公司停止了这项业务。至今还有一批货在仓库里存放,不能拿出来卖。

不过,中图音像部的工作人员强调:这些打口CD都是通过正规渠道进入中国的,也通过了审查,但价格比国外正价销售的同类产品低了很多。在性质上,中图进口的打口CD与市面上的那些是不同的。

因此,很容易在“打口”和“需求”之间划上一个等号。


至于打口(或现在的原盘)最终会不会消失,用乐评人颜峻的话来说,“只要中国音像制品的出版和进口还实行垄断和封锁,只要中国人购买力还不够强,(打口)就不会消失”。(来源:百度知道)


Page: 1234

 

一周新闻回顾